大豆新种质种子耐淹性遗传变异研究【字数:776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材料与方法2
1.1实验材料 2
1.2实验方法2
1.2.1种子准备2
1.2.2发芽实验3
1.2.3表型性状调查3
2结果与分析4
2.1淹水处理下大豆新品种(系)发芽相关性状表现4
2.2耐淹性指标间相关分析5
2.3耐淹大豆种质筛选与特性分析5
3讨论 6
3.1大豆种子耐淹性指标6
3.2大豆种质种子耐淹性的遗传变异7
3.3大豆耐淹的生理与分子调控机制7
3.4大豆耐淹新种质的育种利用潜力7
致谢8
参考文献8
大豆新种质种子耐淹性遗传变异研究
引言
引言
大豆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油脂与蛋白来源,从南到北有着广泛栽培。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数据,2014年全球大豆播种面积为11771.8624万公顷,总产达30843.6056万吨,而我国大豆播种面积673.0668万公顷,总产达1220.1173万吨。而洪涝灾害是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逆境之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和国际土壤学会绘制的世界土壤图的一定统计,世界上水分过多的土壤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2%[1],全世界因为洪涝灾害而导致的渍涝和排水不畅通的影响使得作物的减产约20%[2]。渍涝灾害在我国普遍发生,在长江流域2147万hm 2 耕地中易涝易渍耕地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有540万hm 2 ,占25. 15%[3]。大豆在发芽期、营养生长早期及开花结荚期对涝害比较敏感,特别是播种后的种子和大豆幼苗,由于个体小,田间遭受完全淹水涝害后往往导致严重缺苗,影响大豆生长和产量[4]。大豆苗期受淹,叶片逐渐失绿,严重时植株死亡[5]。生产中利用耐涝品种是提高抗灾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6]。筛选耐涝优异基因资源,研究其耐涝机制,发掘耐涝基因,培育综合性状好、耐涝性强的大豆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国内外对大豆耐涝性均有研究。VanToai等[7]从美国、亚洲栽培大豆品种中筛选出GR8836、Edison等耐涝种质。Hou等[8]发现栽培大豆种子耐淹性存在很大差异,黑种皮耐淹性好于黄种皮材料;来自南美、印度、东南亚的许多材料耐性较好,筛选出8份高度耐淹种质。任海祥等[9]根据自然涝害后产量表现初筛出黑河53、丰收17、蒙豆12等强耐涝东北春大豆品种。王芳等[10]对749份栽培和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盆栽完全淹水鉴定,以相对死苗率为指标研究表明野生和栽培大豆耐淹性均存在相当大的遗传变异,野生大豆中的极端耐淹材料略比栽培大豆的多;遴选出表现高度耐淹的8份栽培大豆和3份野生大豆种质。刘瑞君等[11]以通过种子淹水72小时后的发芽率和发芽势为指标,揭示了2个两个重组自交家系群体种子耐淹性的遗传变异特点。
农业生产上好的生产条件,合理的管理操作,对于高产是重要的因素,但农业生产对大豆种子活力耐涝条件要求更高。最新育成的大豆品种相对老品种来说,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各方面都有着最新,最适的突破。除此之外,新品种的地域适应性也有所提高,更加符合种植户目前的需求。相对于不同地区,及变化较大的气候因素,耐涝性是大豆品种的一个重要性状,对其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新育成大豆品种进行耐涝性鉴定,从中筛选出耐涝性较强的品种,并用于大田推广种植。我国拥有丰富的大豆遗传资源,其中育成品种和品系在产量等性状上具有突出优点,但对种子耐淹性研究较少。本文拟对我国各地近期育成的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进行芽期耐淹性鉴定试验,研究种子耐淹性遗传变异特点,筛选和鉴定耐淹性材料,为遗传育种研究和生产服务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研究材料为100份近期育成的大豆新品种(系)(表1),来自全国9个省(区)的育种单位。其中来自东北地区的有16份,黄淮海地区53份,南方地区31份。所用种子材料均由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提供。种子于2015年统一繁种,种子成熟收获后用牛皮纸袋包装,按顺序排放在塑料箱中,保存在温度低于20℃的种子储藏室内,大豆种子含水量约10%。于2016年7月取出进行种子耐淹性试验。
1.2试验方法
1.2.1 种子准备
试验地点为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实验室进行。从供试材料中精选籽粒表皮完好、大小均匀、无病毒病的种子。设淹水处理和对照处理,每个处理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个重复,每个重复40粒。
表1供试材料名称及来源地
编号
材料名称
来源地
相对发芽率%
编号
材料名称
来源地
相对发芽率%
编号
材料名称
来源地
相对发芽率%
1
北豆40
黑龙江
0.00
35
中品14P03742
北京市
16.94
69
郑1311
河南省
0.0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swgc/smkx/560724.html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