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对外汉语教学中地方艺术运用研究以秦腔为例

2021-03-18 13:0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逐渐成为“地球村”,在经过了“英语热”、“韩流”之后,现如今刮起了一股“汉语热”风。伴随着学习汉语的人数逐渐增加,以及对外汉语专业的炙手可热,笔者提出将颇具地方特色的陕西秦腔运用到对外汉语课堂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创新来进行研究。通过将陕西秦腔运用到对外汉语课堂中,可以丰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已经运用到对外汉语课堂的有剪纸、京剧、黄梅戏等,希望陕西秦腔的加入会使对外汉语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
目 录
引 言 1
1 陕西秦腔的特点及发展 2
1.1 陕西秦腔的特点 2
1.2 演绎发展 3
2 陕西秦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6
2.1 有效的教学准备 6
2.2 课堂实例展现 7
2.3 教学反思 7
3 地方艺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9
3.1 设兴趣班 9
3.2 专门老师指导 9
结 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引 言
据统计,中国目前已在美、欧、亚、非洲的11个国家创办了13家各具特色、颇具影响力的孔子学院,累计培养学员700万人,文化活动受众近1亿次。目前世界上除中国人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已超过4000万,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 P160“汉语热”的兴起让我们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传统文化建设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在海外传播中尤其起到了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海外传播也是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措施。[2]P72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大家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凭借着极富魅力的民族特点和美学特征,在世界戏剧大舞台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3] P143作为“国粹”的京剧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传播到国外,现在已经成为国外最熟知的中国戏曲剧种。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最经典的戏曲代表,近些年也走向世界。白先勇先生应时代潮流改良昆曲经典曲目《牡丹亭》,目前改良版的《牡丹亭》已经在国外完成47场演出,受到外国朋友的喜爱和欢迎。[4]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P96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将颇具地方特色的陕西秦腔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就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教学经验。本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概括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及地方艺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的先例,以便为陕西秦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做铺垫。其次介绍了陕西秦腔别具一格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使读者们可以对陕西秦腔有一个简单明了的认知。最后提出将陕西秦腔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艺术,通过其自身拥有的各种让你眼花缭乱的“花招”,其独特的唱腔和蕴涵的风土人情等等,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如何运用秦腔教学的方面,对学生和老师提出双方面的要求,从而让陕西秦腔充分发挥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寓教于乐。相信陕西秦腔的加入会让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
1 陕西秦腔的特点及发展
要将陕西秦腔更好的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就要先了解陕西秦腔的特点。陕西秦腔仿佛是陕西人的写照,它具有豪迈、真实、简单易懂的特点,秦腔艺术更可谓“花样百出”,让人应接不暇。
1.1 陕西秦腔的特点
陕西秦腔作为秦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造就了秦人的生命力。“八百里秦腔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正是秦腔影响广泛的真实写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腔就是陕西人真实的写照,朴实、粗犷却又细腻。
陕西秦腔的语言是以关中方言为基础,并以陕西关中方言来演唱,用“一板一眼,字正腔圆,唱念做打”来形容秦腔是再合适不过的了。陕西秦腔的语言具有时代性、通俗性和动作性。它的语言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有着自己的个性。比如时代性,秦腔语言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同时期的作品都能体现相应时代的语言特点,改革开放时期,诸如“革命”、“共产党”、“政府”、“人民”等词语出现在秦腔作品中;而在现代戏中,秦腔又加入“教授”、“论文”、“博士”等一系列以前不曾出现过的词语。[5]它的通俗性表现在:秦腔唱词中的语言都是在当地人民生活语言基础上戏曲化了的语言,既保存着原有的生动、鲜明、形象等特点,又是按照戏曲模式加工而成的舞台语言,演员易唱易念,观众又能听懂,明白如话。如《庚娘杀仇》中王十八的唱词:做营生,做营生,什么好?做营生,做营生,做官好。做营生,做营生,什么好?做营生,做营生,做贼好。[5]用白话写成,通俗易懂。有时还会运用一些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秦腔语言又具有动作性,为了避免只有唱腔带来的呆板而造成观众的乏味,所以将唱词念白与动作结合起来,使语言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如《殷桃娘》中殷桃娘的唱词:想好了主意有定见,暗偷钥匙救英贤(下又上推门)。幸喜寝室门虚掩,(又听)却闻鼾声门外传。殷桃娘边唱边推开门,将门虚掩之后又前去偷听,边唱边舞,形象生动逼真,唱词与动作相协调,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5]
秦腔唱腔以其调性特点分“苦音腔”和“欢音腔”。[6]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是秦腔的灵魂,演唱时激越、深沉、高亢,表现出愤恨、怀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7] P156以其发声方法则可分为“真嗓”和“假嗓”。秦腔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声乐技巧与艺术处理,大多通过用嗓方法及其产生的共鸣与音色来体现,其中生、旦、净、末、丑角色的演唱用嗓方法与共鸣音色各不相同,正是这种艺术创造性使秦腔具有了独特的韵味与艺术特色。比如为了使饰演剧目中老人的形象更加贴切,老生、老旦在演唱时运用真嗓,相对更加注重口咽腔以及胸腔共鸣,形成醇厚、沉稳、苍劲的音色。小旦、花旦一般都运用纯净透亮的音色饰演一些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小女子形象,所以她们用真嗓演唱,重视口咽腔共鸣,以洪亮生动的嗓音表达美好的心情。
秦腔成形后,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在角色方面,其角色行当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尤其是丑角,常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引得人捧腹大笑。秦腔的表演乐器多用传统乐器,有板胡、二胡、唢呐、喇叭、笛、鼓、锣等,主奏乐器为以发声尖细清脆著称的板胡,彰显了其唱腔的特色。在表演方面,既有朴实、粗犷的成分,又具细腻、深刻的特点。表演时演员的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亮相、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吹须、瞪眼、甩发等等。[8]P148在取材上,秦腔的传统剧目不计其数,其中以取材于“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者悲剧故事的剧目居多。因流行地区的不同,秦腔还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有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西路秦腔,还有汉中地区的汉调恍恍,西安一带的中路秦腔,各派既承继了传统秦腔的特色,又结合了当地民风民俗有所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秦腔的外延。
1.2 演绎发展
秦腔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发展至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源于西秦腔,而西秦腔源于甘肃天水,后经来往商客带入长安。后来上溯至秦汉时期,又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经久不衰,到明末清初更是在大江南北各地盛行,带动了诸多其他剧种的发展。相传唐玄宗时期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梨园的乐师李龟年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是最早的秦腔乐曲;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为秦腔著书立传,是为《秦腔论》,那时秦腔发展已极为成熟,乾隆年间,秦腔更是被名为魏长生的人带到京城,名噪一时;辛亥革命后,西安还成立了专演秦腔的易俗社和三意学社。而甘肃,宁夏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化俗学社、平乐学社、觉民学社等戏曲团体。当时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在表演方式、秦腔剧目、音乐唱腔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革新,演出了很多新剧目。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密切配合革命斗争,创作排演了大量新秦腔剧目如《血泪仇》等,成为组织及发动群众抗争的有力武器。建国后至80年代初,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三百多个专业秦腔剧团,譬如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剧团、甘肃省秦腔团等,[9]此举为继承和发扬秦腔艺术,培养专业演员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54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