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和《傅雷家书》修养观念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家庭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家训作为其重要形式也被广泛关注,历代都有文人学者撰写著作,延续传统。时代的不断变迁让许多因素都发生了改变,但修养一直都是家庭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从《颜氏家训》和《傅雷家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品德修养和学识修养两方面进行比较论述,探究两个时代家庭教育的差异,体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变异。在品德修养方面,颜之推和傅雷都强调了无论身在何方,都要心系故土从而凸显出中华民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且为人处事应保持淡泊的心态,追求“知足”;还应时常反省自身,知错就改;做到勤俭节约,轻物质重精神,却也在与人相处、对待妇女、对待自己时存在差异。在学识修养方面,他们都告诫子孙要无论何时都要勤奋好学充实自身;但学习既可从书本学,也可向他人学,应学人所长弥补不足;学习重在实践,要投身实践推动进步,也在学习的专博和方向上有不同看法,都是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不同作者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思想状况都影响了他们的观念。希望能通过此次研究为家训中修养观念的解析提供一些参帮助,也为不同时代家训比较研究作出一点贡献,更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借鉴与参照。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家训修养观念品德修养学识修养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品德修养观念的异同 2
(一)相同点 2
1.心系故土 2
2.淡泊名利 3
3.反躬自省 5
4.勤俭节约 6
(二)不同点 8
1.与人相处 8
2.对待妇女 9
3.对待自己 10
三、学识修养观念的异同 11
(一)相同点 12
1.勤奋好学 12
2.学人所长 13
3.学以致用 14
(二)不同点 15
1.学习的专博 15
2.学习的方向 16
四、造成异同的原因 17
(一)相同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7
(二)不同的原因 18
1.时代背景 18
2.家庭出身 19
3.个人经历 19
4.思想观念 20
五、结语 21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颜氏家训》和《傅雷家书》修养观念比较研究
一、引言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教育一直都是关注的重点,而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为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和素质的提升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富有感染力。“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颜氏家训·序致》),亲近的人说的话更让人相信,让人信服的人下的命令更易执行,可见亲近之人的教导让人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引起共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应被充分重视。
家庭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的最早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早期教育的开展刻不容缓。“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勉学》),人在幼小的时候,注意力与长大后相比更容易集中,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中也提出了早期教育的紧迫性。
家庭教育的形式更是丰富多样,家训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折射出各个家庭浓厚的亲情,通常凝聚着诸多作者深刻的人生经验,寄托着中华儿女对家庭深厚的情感。家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更是著作丰富。秦汉以来,就有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晋朝嵇康的《家诫》;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唐朝李世民的《帝范》;宋、明、清时期则是我国家训创作的巅峰时期,如宋代欧阳修的《家诫二则》、明代袁黄的《了凡四训》、清代的曾国藩家训等;往后更有《傅雷家书》。这些家训经典都是历代家训的大成之作,无疑都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其中《颜氏家训》和《傅雷家书》更是有着突出成就。
《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经典的教育著作,其内容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颜氏家训》除了是一部教育名著,也是一部为人处事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有品德教育、养生教育、学术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处处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傅雷以其留学国外的人生经历著成《傅雷家书》,其中不仅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的深刻交融,更多的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叮咛,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如何学好钢琴,面面俱到。这两本著作中蕴含的丰富内涵指引着我们成长。这两本著作都对修养教育多有关注,各有价值,而比较两书中对于家庭教育有关修养问题的阐述,则不仅有文化史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其价值。
修养,对于个人发展有着重要含义,傅雷说“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颜之推在书中也处处凸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其实对于修养的研究和讨论自古就有,古人也崇尚“修身养性”,旧时的修养包括“三纲五常”,现代教育也把思想品德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可见修养教育在整个人生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品德修养观念的异同
时光虽然在不断流逝,但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不减反增,人们对品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颜之推与傅雷同样重视品德修养教育,但他们相隔千年,观念上既有相同之处,也会有差异。
(一)相同点
1. 心系故土
中国是乡土情结最浓厚的国度,无论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故土,更不能忘记故土。就像从古到今,文人墨客似乎都包含着同一种情感:“月是故乡明”。一轮明月本没有差别,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故土的钟爱。“落叶归根”这种思想在中国人心中已然根深蒂固,中国作为传统地道的农业国家,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人们依靠土地生存、发展,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男耕女织”的生活形态累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逐渐让人们产生了对土地的深情眷恋,对故土的无法割舍,对于故土的不舍之情更激发了知识分子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教育的方式不断传承和发扬,成为人生教育的第一课。爱国情怀通常也都是古今中外诗人、作家创作的首要选择,他们通过诗歌、文章等多样的形式进行弘扬和赞美。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颜之推,祖籍琅邪
千年之后,1928年,傅雷留学法国,接触了许多新知识、新思想,却并没有因此被迷惑身心,忘国忘本,于1931年毅然回国任教,致力于文学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1958年,傅雷先生被扣上“右派”的帽子,文革初期,又遭到红卫兵
心系故土其实还展现了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无论中外,无论古今,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数不胜数,中国有孔子孟子,外国有马克思
2. 淡泊名利
“淡泊”是一种道家学说,道家讲求“无为而治”,就是一切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不为欲望所驱使,顺其自然。说到不逐名利的典范当属陶渊明,他出生官宦世家,也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由于晋代的门阀制度,权力倾轧,无法实现他的报复,曾五次出仕都不得志,最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田园,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的闲适恬淡。当代学者钱钟书,一生也是淡泊名利,在文学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他著名小说《围城》的发表,在国内引起了巨大轰动,却坚决不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80华诞之时也谢绝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他开祝寿会的提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淡泊不是郁郁不得志的哀叹,更不是碌碌无为的借口,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颜之推和傅雷更是不为名利所动,追求知足常乐。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rwxy/hyywx/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