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再编织大运河西仓桥段城设计【字数:11018】
目录
引 言 1
1 国内外城市设计研究综述 2
1.1 城市设计概念与发展 2
1.2 国内外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2
1.2.1 国外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3
1.2.2 国内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3
2 常州大运河西仓桥段城市设计 5
2.1 项目概况 5
2.2 现状分析 5
2.2.1 区位分析 5
2.2.2 历史文化脉络分析 5
2.2.3 斑块肌理分析 6
2.2.4 存在问题 6
2.3 规划设计目标、原理、依据 7
2.3.1 规划设计目标——文化再编织 7
2.3.2 规划设计依据 7
2.4 设计概念与构思 7
2.4.1 场地矛盾解决策略与设计原理 7
2.5 总体设计 9
2.5.1 规划结构与布局 9
2.5.2 道路交通 10
2.5.3 功能分区及节点设计 10
2.6 专项设计 12
2.6.1 铺装设计 12
2.6.2 小品设计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
附 录 15
文化再编织——常州大运河西仓桥段城市设计
摘 要
城市是人类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聚集点,是不同区域人类历史的见证者。因为各地风俗历史的差异,不同的城市空间序列、建筑、景观也有所区别。对于居民来说,优质的城市环境品质与完整的城市结构可以使居民生活便捷、满足日常需求,而城市历史的合理保护,能够让居民在享有都市生活的同时传承文化传统、并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文化;对于城市本身,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保护良好的城市文化,也有促进城市经济效益、帮助城市转型的作用。本文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国内外城市设计发展历程,对城市设计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城市设计发展案例,如国外的实际案例(芝加哥政府大街改造设计)和获奖案例(克利夫兰Flats连通计划),国内的实际案例(合肥市滨湖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总结设计手法;第二部分,研究场地现状,比如场地区位关系、场地现有文脉和现有的空间肌理,分析和总结场地矛盾;第三部分,根据在第一部分中学到的手法,结合绿道原理、模糊性原理、文脉主义和空间肌理原则,针对场地矛盾提出解决策略,运用在常州大运河西仓桥段城市设计中。
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设计学科愈发得到人们重视。优秀合理的城市设计方案能够使城市结构完整、产业顺利转型,加强城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无论是对于城市居民,还是城市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城市设计研究综述
1.1 城市设计概念与发展
在城市规划学中,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城市设计即以城市环境为主体,包括建筑、景观、城市规划为主体,通过对城市环境的处理而保证城市结构完整,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设计学科。
城市设计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城市艺术设计阶段(civic design)和城市设计阶段(urban design)。在城市艺术阶段,主要的设计思想为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设计师往往使用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比如轴线、林荫道、水池、古典主义建筑塑造规则和宏大的城市。之后,“以人为本”的思潮萌发,城设学科进入了现代城市设计阶段。[1]
现代城市设计发源于美国,大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920年以前的第一代城市设计,1920年至1970年的第二代城市设计,以及1970年至今的第三代城市设计。[2]第一代城市设计以“物质形态决定论”为主要思想,促使设计者从构图美学转为重视人性尺度,代表人物有沙里宁(Eero Saarinen)、芦原义信(Yoshinobu Ashihara)等;第二代城市设计时期,设计师开始从社会、经济角度规划城市,推崇以几何为代表的简约设计,追求高效、理性、功能齐全,比如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莱昂克里尔(Leon Krier)等,这一时期,城市设计也逐渐与跨学科联系起来,代表人物有在《城市意象》中将环境心理学应用于城市设计的凯文•林奇(Kevin Lynch),结合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视角、提出“拼贴城市”概念的科林•罗(Colin Rowe);第三代城市设计则走向生态化与可持续化,麦克哈格(Lan Lennox 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思想也影响了城市设计学科,城市设计从功能、跨学科走向和城市协调的范畴。[3]
国内的城市设计学科起步较晚,自1980年开始起步,80年代初,吴良镛强调了城市设计领域的专门只是,齐康指导学生开展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和探讨,这一时期,国内的城市设计理论主要以翻译、学习国外理论知识为主,这一阶段,城市设计的实践类型数量较少,类型单一,仅局限为中心城区、广场设计;至90年代,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成为中国最早的系统性介绍了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设计专著,书中按照不同的空间形态划分了街道、广场等不同城市类型,并结合国内外具体案例的分析,对不同城市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法,这一阶段,城市设计数量有所增多,类型以开发性的总体城市规划设计为主[4];2000年后,国内城市设计领域理论著作增多,国内设计师开始强调结合国情设计城市,其中,卢济威提出了根据城市立体形态整合城市的方法,并强调创造性,金广君论述了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城市开发之间的关系,汪德华以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案例出发,总结了从中国文脉角度出发的中国特色城市设计。[5]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yuanlin/605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