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乳酸菌和己酸对玉米青贮发酵品质霉菌毒素浓度的影响【字数:11210】

2024-11-24 11:1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 要 2
ABSTRACT 3
第一章 绪论 4
1.1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简介 4
1.2霉菌毒素简介 4
1.2.1黄曲霉菌素 4
1.2.2呕吐毒素 4
1.2.3玉米赤霉烯酮 5
1.2.4赭曲霉毒素 5
1.2.5伏马菌素 5
1.3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其普遍性 5
1.4研究背景 6
1.5 现阶段研究进展 6
第二章 正文 8
2.1材料和方法 8
2.1.1产毒真菌的制备和田间玉米的人工感染 8
2.1.2青贮料的制备和处理 8
2.1.3样品制备及分析 8
2.1.4统计分析 10
2.2结果 10
2.2.1新鲜玉米的化学、微生物和霉菌毒素浓度 10
2.2.2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青贮特性的研究 11
2.2.3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 DM 和 WSC 含量的变化 14
2.2.4全株玉米青贮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群变化 14
2.2.5 90天青贮饲料中 AFB1,ZEN 和 DON 的浓度变化 15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17
3.1添加剂对真菌感染或不感染玉米的发酵品质的不同影响 17
3.2添加剂对玉米青贮 90 天后黄曲霉毒素 b1、 ZEN 和 DON 含量的影响 18
3.3结论 19
致 谢 20
参考文献 21
乳酸菌和己酸对玉米青贮发酵品质、霉菌毒素浓度的影响
摘 要
本文研究了乳酸菌和己酸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在玉米抽丝期,将培养的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孢子(106cfu/mL)接种在玉米饲料上。将接种真菌(3块)和未接种真菌(3块)的全株玉米在1/2 乳线期,收获,切碎制作青贮饲料,分别设置四种处理:不添加添加剂(C)、添加粪肠球菌(E,1 × 106cfu/g 鲜重FW)、添加己酸(Hex,0.2 g/kg FW)、添加屎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肠球菌(M,1 × 106cfu/g 鲜重FW)。将处理和未处理的青贮玉米饲料装填至到 5 L实验室青贮窖中并密封。每个处理分别在第 1、3、5、7、14、30 和 90d 后将 3 个青贮仓开放,并进行发酵品质分析。数据使用 SAS 的 GLM 程序进行分析,其中真菌感染和添加剂作为主效果。与其他处理相比,粪大肠杆菌的添加使青贮45d的未感染真菌青贮组的乳酸(LA)浓度升高(p < 0.05) ,pH 降低(p < 0.05)。青贮 90 天后,感染真菌青贮饲料(E除外)的 pH 值显著低于相应的未感染真菌的青贮饲料(p < 0.05)。真菌侵染显著提高了玉米饲料中呕吐毒素(DON)、玉米赤霉烯酮(ZEN)和黄曲霉毒素(AFB1)的含量(p < 0.05)。与新鲜牧草相比,青贮降低了感染真菌青贮组的黄曲霉毒素B1(AFB1)、 ZEN (未处理青贮除外)和 DON 浓度,但是仅仅降低了未感染真菌青贮组的 DON 浓度(p < 0.05)。除 Hex 青贮饲料外,未感染真菌青贮饲料的乙醇浓度在青贮初期的 5 天内较低,之后除未感染真菌的M组青贮饲料的乙醇浓度最高外,其余各处理的乙醇浓度与相应的感染真菌青贮组基本相同。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简介
玉米具有缓冲能低,干物质含量和营养价值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粗饲料原料来源之一[1]。在自然的环境下,青绿色植物上有许多真菌和细菌。其中对人类有好处的细菌、真菌和对人类不利的细菌真菌的数之比大概是1:10。青贮饲料中的细菌和真菌主要有:肉毒杆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霉菌,丁酸细菌,酵母菌,乳酸菌和其他有害菌。乳酸菌能够在厌氧即氧气不足的环境下,把可溶性的碳水化合物转化为乳酸,而且乳酸菌进行生命活动而创造的酸性环境会降低对人类有害的细菌真菌的生长速度。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就是是利用青鲜玉米的地上部分及植株上附着的乳酸菌在厌氧条件下发酵而成的饲料。青贮玉米饲料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易消化且能够长期保存,是反刍动物日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青贮中存在大量细菌、霉菌以及其有毒代谢产物,不仅会对家畜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经机体代谢进入人类食品中,如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因此在通过理化性质、发酵指标评价青贮饲料质量的同时,霉菌、霉菌毒素等生物指标也是必要的参数[2]。青贮饲料在收获、发酵以及取用过程中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主要包括 AFB1、ZEA、DON、OTA、FUM 等。青贮中真菌及毒素污染不仅会严重影响饲料适口性,降低其营养价值,还会对反刍动物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从而降低生产性能[2]。深入了解青贮饲料中真菌及其毒素的危害,研究适宜的霉菌毒素生物防控方法,并制定快速、合理的毒素分析检测手段,对降低其对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1.2霉菌毒素简介
1.2.1黄曲霉菌素
黄曲霉菌素是由二氢呋喃香豆素衍生而来的,它难溶于水,易溶于氯仿甲醇和丙酮等有机溶剂。截止到2015年己经检测到的黄曲霉毒素类型有二十余种,根据发光颜色、结构及性质分别命名为B1、B2、G1、G2、 M1、M2、P1、Q1、H1、毒醇、GM等[4]。它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的毒性作用,同时黄曲霉菌素作为目前世界公认的天然毒性最强的物质之一,广泛存在于玉米、豆类、花生等粮食作物及奶制品、植物油等动植物产品中。在所有被研究的物种中,黄曲霉毒素病的主要临床效应都与肝损伤有关。黄曲霉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可在动物产品以及一些食品中残留,并通过食物链危害到人类的健康。所以对饲料和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制定严格的标准是世界各国首先要做到的,国际卫生组织(WHO)/世界粮农组织所属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大允许 量标准为总量(B1+B2+G1+G2)小于15μg/kg[4]。其中美国规定奶牛饲料中的AFT总量(B1+B2+G1+G2)不得超过20μg/kg,其它动物饲料中不得超过30μg/kg。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nongxue/cykx/60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