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阅微草堂笔记》官吏形象分析【字数:7788】

2023-03-29 14:1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阅微草堂笔记》官吏形象分析
摘要
纪昀一生沉浮官海,目睹晦暗堕落的官场百态,晚年追录见闻,著《阅微草堂笔记》。官吏群体为这部笔记小说重要人物形象,数目众多,人物复杂。文章将官吏分为清廉官吏、昏庸官吏、言奸官吏、贪色官吏和腐败官吏五类形象群,小说中的官场是,各色官吏围绕着权力、金钱、美色展开的“浮世绘”,突显出不同官吏的品质。文章还进一步分析纪昀创作这些官吏形象的三大现实原型来源,从中折射出作者对清朝官场昏暗腐朽现状的深刻披露。本文还从作品的创作因素对清朝官吏形象群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进而探讨这群形象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纪昀;官吏形象;现实原型;创作因素
  一、引言
《阅微草堂笔记》(以下简称《阅微》)是清代鸿儒纪昀所著,是继《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影响力巨大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该书共有二十四卷,合计1197则故事,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滦阳续录》五部分,而书写官吏形象的故事约占全书百分之十。针对《阅微》的研究前后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发展期、冷却期和繁荣期。纵观针对《阅微》的研究,其中在研究“官吏形象”以及“纪昀的吏治思想”两个方面的内容较少,它们的研究阶段也与整部书的研究阶段相对应。
《阅微》诞生于清朝中期,该书一出世就受到时人极大地推崇,一时之间大有夺《聊斋志异》风采的势头。清代是对《阅微》研究的发展期。不过,当时的学者对此书的研究方向多是围绕“劝惩”的思想主旨展开,在“官吏形象”以及“纪昀的吏治思想”两方面的研究算是一个“冷门”领域,研究进展缓慢。到了《阅微》研究的冷却期——民国时期,对《阅微》的研究热度急剧下降,研究者甚是寥寥,在“官吏形象”以及“纪昀的吏治思想”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处于冰封状态。在此期间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对《阅微》的批判。从20世纪80年代到迄今是《阅微》研究的繁荣期,针对《阅微》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官吏形象”以及“纪昀的吏治思想”两方面的研究呈现破冰状态,,但是总体上鲜有深层次、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因此,在“官吏形象”与“纪昀的吏治思想”的角度去研究分析《阅微》还存在着缺漏,有待完善。纪昀不仅是乾嘉时期官居显赫的一代鸿儒,更是一位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封建士大夫。在《阅微》中,他借小说对官场百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鞭挞,从为官之道、官场政治等方面对清王朝进行隐晦批评,揭露其黑暗和缺陷的方面,表达自己的吏治思想。
“官吏”二字的概念从古至今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在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官”与“吏”的定义分别是“官:吏,事君也。”“吏:治人者也。”自汉代之后,“吏”成为古代百官的统称,“吏”则是对职位低微官员的统称。到了明清,“官”与“吏”的概念又发生变化。“官”的词义范围扩大,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官:旧时大小官员的通称”。“吏”的词义范围缩小,在《辞源》里的解释是“吏:各衙署之房吏书办无俸禄而共事于官的人”。并且“吏”的词义范围缩小不仅到此,在清朝对“吏”有了更加明细的规定,据《清会典》卷十二记载:“设在官之人以治其房科之事曰吏。凡京吏之别三:一曰供事,二曰儒士,三曰经承。外吏之别四:一曰书吏,二曰承差,三曰典吏,四曰攒典。皆选于民而充之。役五年而更焉。非经制者,曰贴写、曰帮差,其滥者禁之。”到了现代,“官”与“吏”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两者的含义出现融合的情况。它们一同指代官员,即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本文取“官吏”的今义作为“官吏”二字的定义。
  二、《阅微草堂笔记》官吏形象分析
纪昀在《阅微》中塑造了不少的官吏形象,从阴间到阳间,几乎涵盖了各个官职,如在阳间的官吏有知县、将军、运使、教谕、军吏、太守、教授、天使等;在阴间的官吏有城隍神、土地神、阎罗王、冥吏、通判等。《阅微》中的官吏形象作品生动形象地向读者揭示吏治腐败,暴露官场黑暗,反映纪昀的吏治思想。本文根据这些官员的行为抉择,大致归纳为清官廉吏、贪官色吏、腐败官吏、昏官庸吏和言官奸吏五类。
  (一)清廉官吏
历朝历代以来,官吏xx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官场污浊混杂情况在清朝尤为严重。清朝初年,统治者提倡节俭,整顿吏治,官场歪风一时有所收敛。可是,之后的统治者崇尚奢靡,好大喜功,上行下效,风向再次改变,贪腐问题接踵而至
。纪昀与清朝最名著的贪官和珅同处于一个时代,官场贪墨严重,国库空虚严重,直至扳倒和珅,嘉庆帝登基之后,清朝官场腐败奢靡作风已经难以扭转。当然,即使是在这样污浊的官场上,依然存在一些恪守职责,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清官廉吏。
而这一点恰好在《阅微》中也可以看出来。《阅微》中虽然绝大部分描写了官场的黑暗面,官吏们的贪财好色、xx腐败、昏庸无能等等一方面,但是纪昀也描写了一些恪守职责,为民办事的清官廉吏。比如《如是我闻(三)》中记录了一位清官——沧州太史刘果实。他一生坚持操守、洁身自好,晚年教书育人,生活虽然过得贫寒,却也安然自若。有天狐敬佩刘太史的高洁,私下赠米给他。刘太史认为天狐赠米的行为如同盗泉之水,断然拒绝。由此可见,刘太史清贫守洁、耿直无私的品格。清官不仅是指在道德品行方面做到清正廉洁,还能在处理政务方面做到远见卓识。比如在《滦阳消夏录(四)》中献县县令明晟破获一起离奇谋杀案。在断案过程中,明晟深入现场调查,注重案件每个细节,细致剖析,还原案件真相。明晟以事实来说话,这正是为官者所要具体的基本职业道德。“洁身自好”与“精明能干”这两点是纪昀认为作为一名清官所要具备的品质与能力。
《阅微》中记录的清官可谓是寥寥无几,在寥若晨星的清官中,纪昀对他们做了详细的分类。纪昀认为即使是在清官廉吏中,也存在着一些官吏作出“清官”的行为目的是不纯粹、不自觉的,他们或因畏惧法度,或因爱惜名节,恪守本职。对此,在《滦阳消夏录(三)》中纪昀借冥王之口对贤臣(即清官廉吏)进行分类:“贤臣亦三等:畏法度者为下;爱名节者为次;乃心王室、但知国计民生,不知祸福毁誉者为上。”[孙致中,吴恩扬,王沛霖等.纪晓岚文集[M]:第二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58.]纪昀认为清官廉吏的最高境界是一心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利弊,如上文提及的刘太史等人,此类人在现实社会中极为难得。
但是,世上达到最高境界的官吏毕竟在少数,大部分的清官廉吏更多是因为出于畏惧法度、爱惜名节而成为“清官”,在《滦阳消夏录(一)》中有位知州董思任被人称为良吏。但是,纪昀认为董思任成为“良吏”的动机不纯,他成为良吏的原因一是“好名”,二是“畏后患耳”[孙致中,吴恩扬,王沛霖等.纪晓岚文集[M]:第二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1995:1.]。面对诱惑,这些或出于私欲、或心存畏惧的清官廉吏,其行为举止,纪昀在《阅微》中皆有较为详细的描写,《如是我闻(三)》中记载某翰林面对京外就职的同乡官吏献礼时,明面上自言“平生俭素,雅不需此”,待客人离去,却表现出“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孙致中,吴恩扬,王沛霖等.纪晓岚文集[M]:第一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1995:194.],迁怒家人的行为。可以看出这位翰林内心是有对钱财的迷恋,但或许为顾及自己的名节、畏惧法律,将之拒之门外。
其实,清官与贪官只在之一字之差,一念之间,稍有不慎就会越过边界,从此,深陷淤泥。官吏若能面对诱惑,在个人声誉与钱财之惑中间,最终选择道德、法律,战胜物欲,仍然算得上是清官廉吏。但是对于这种“不纯粹”的清官,纪昀的态度是哂笑付之,如上文的这位翰林,纪昀借狐魅之口“吃吃窃笑”。倘若狐鬼遭遇或者戏弄“纯粹”的清官,纪昀对他们的设定结局是:狐鬼必会受到惩罚。纪昀中对两类清官廉吏的态度在《阅微》一见高下。
  (二)昏庸官吏
在《阅微》记录了这样一种官吏的形象:他们或是政治麻木、办事糊涂;或是推诿扯皮、不思进取;或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类官员乍一看好似可以归纳为“清官”,实则也是潜伏在政府机构当中的蛀虫,只不过,他们的危害程度虽然比不上那些“贪官色吏”和“腐败官吏”,但是“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对于此类官吏不可不防,这类官吏就是“昏官庸吏”。
清朝做官的途径之一就是科举取士,莘莘学子绝大多数通过科举步入仕途。但是科举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存在类似于”模棱手”苏味道、“三旨宰相”王皀等人物。这些昏官庸吏跻身官场,只求不犯罪就好。若是遇到“疑难杂症”般的案件,“昏官庸吏”或是草草了事,或是能推则推,一生在职碌碌无为。
稍微有些“小聪明”的“昏官庸吏”,在处理案件时,选择“伴食宰相”卢怀慎的做法。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官吏若能做到节俭、不贪,便称得上“清廉”二字。对此,纪昀并不苟同。他在《滦阳消夏录(一)》中化身为冥王,与一位“昏官庸吏”进行辩论。该官吏“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自认为是一位“清官廉吏”,无愧于鬼神。冥王哂然一笑,将该官吏比作木偶。官吏又以“无功,亦无罪”的言辞为自己辩解。面对此番言论,冥王无情指出该官吏的“无功”实则是处处求自保,事事怕麻烦。官吏的职责是为民谋利,克己奉公是对官吏的基本职业操守。这些略带“聪明”的“昏官庸吏”秉持奉行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官之道,实则是变相的腐败,终将酿成大祸。昏官庸吏们“无功”之祸,纪昀在《滦阳续录(六)》中一则笔记中体现出来:寺庙内有一恶鬼,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身负神职城隍神本应该将其拿下。但寺庙恶鬼一事,牵涉过多,城隍神一直犹豫不决,对此事采取“推诿”做法,事情未能及时处理,最终事情闹大,引起百鬼怨气,才在被逼无奈之下,现身解决。官吏只求明哲保身,做事推诿扯皮,实在是有负于国家和人民的信赖。不勤政无以从事,不廉政容易坏事。只饮一水而成清官,官吏与木偶又有何不同。《滦阳消夏录(一)》中冥王最后一句“无功即有罪!”是对“昏官庸吏”所作
行为的谴责。
“聪明”者选择独善其身,“迂腐”者在处理案件时,只能将断案的希望寄托在鬼神的身上,如《滦阳消夏录(四)》中记载一则县令祈梦断狱的故事。自古以来,以祈梦、算卦等迷信方式来定案就有存在,此做法在百姓当中也有一定的支持者。但是作为一个官吏,要用一颗清晰的头脑。无论是祈梦,还是算卦,所得到的结论都是缺乏理论依据,而且极易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断案讲究证据,官吏要按迹循踪,方可明察秋毫,采用这种荒谬之法断案,实在是愚昧荒唐。引用《槐西杂志(一)》纪昀的一句话来说“乩仙之术,士大夫偶然游戏,倡和诗词,等诸观剧则可;若藉卜吉凶,君子当怖其卒也。”官吏通过“祈梦乩仙”审理案件的招数并非事事都灵。倘若“祈梦断案”的方法行不通,“昏官庸吏”还有一种招,即采取无原则地宽容,即使明知会造成冤假错案,也能以“自诩是忠厚之官”来掩盖心中的不安。《如是我闻(三)》中记载有一司刑名于某,自诩是忠厚之人,敢发誓自己不曾妄杀一人。但在他卧病临终之际,却有冤魂化作厉鬼,指控他“刀笔舞文,曲相开脱”,导致“凶残漏网,白骨沉冤”[孙致中,吴恩扬,王沛霖等.纪晓岚文集[M]:第二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1995:189.]。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番薯。纪昀在《阅微》中记录的这一批昏官庸吏,其目的也就是要统治者时时警惕,关注到这些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愚官以及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同时,映射到现代社会,官员需要做到清而不贪,俭而不奢,勤勉于事,才不愧于国家和人民。
  (三)言奸官吏
言官以监察百官,劝谏君王为职责,在古代官僚结构中占据较为重要的部分。而这里的“言官”是指一些能言善辩,口若悬河的官员,他们以自己的唇舌为武器,不为百姓谋福祉,只为自己谋福利。在他们的言辞中,带有着极强的功利色彩,隐藏着“奸佞狡猾”的成分,故而笔者在这里称这类官吏为“言官奸吏”。
《阅微》中“言官奸吏”有两种行为方式,一种是偏向“学者型”的言官奸吏。清朝康熙年间,理学成为官方认证的主流思想。加上后来“文字狱”等原因,在乾嘉时期,考据学逐渐兴盛,一股学术风潮席卷社会,也影响到朝野,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批不谈政务,只论理学的官吏。《滦阳消夏录(四)》记载:一位乡宦,在饥疫之时,与友人高谈阔论,谈程朱理学至深夜,全然不顾府外百姓的生死。纪昀对此类现象痛心疾首,故化身为狐怪,借狐怪之口对该乡宦作出严厉批评:“不知讲至天明,还可作饭餐,还可作药服否?”并以“击汝一砖”[孙致中,吴恩扬,王沛霖等.纪晓岚文集[M]:第二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73.]宣泄内心的愤恨和厌恶。官吏博览群书,成为“学者”,本无过错,只是这类官吏错就错在本末倒置,处理政务,为民办事是其当官的职责所在,是“本”,可在“学者型”的言官奸吏眼中这“本”只是旁枝末节罢了,理学才是他们心中的重中之重,凡事都不可与之匹敌,若是在审理案件时,遇到理学的“敌对势力”,比如佛家、道家等,就采取《槐西杂志(四)》里某县令的做法,“庭斥之”,不受理此事。事后,这位县令对自己的方法甚是得意,称此法可令天下僧人散尽。这是理学的过错吗?不是,这是人的过错,这是官吏披上“理学”的外衣来逃避自己的职责。学以致用,经世致用,这才是人类读书的意义。
第一种言官奸吏偏向“学者型”,崇尚理学,但是只浮于书籍表面,以理学来逃避职责,以理学来断案。另一种则是偏向“市侩型”的言官奸吏。若说前者以理学为自己作官的行为准则,那么后者则奉行利已主义,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这些官吏就能依靠自己的一张巧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左右事实,达成目的。这一类的官吏在《阅微》中主要集中在幕府者身上。在《如妄听之(四)》记载一位久经官场的幕府者,在面对邻冢两鬼争地界的案例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判断案件,根据对自己的利益程度来断案,可以给世人十种可能的判决。可见,幕府者的嘴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官场中左右逢源,上下得宜,缺之不可的“公理”却被他们抛之脑后。幕府者打起官司谁胜谁败,只在他们的一张“巧嘴”上!人总是会有点惰性,哪怕口齿伶俐、巧言善辩的幕府者也逃避不了,为了能够断案轻松简洁,一个官场断案的潜规则口诀应运而生,流行在清朝幕府者之间。它就是“四救”原则。所谓“四救”是指“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在《姑妄听之(四)》就有提到幕府者就是以此来判案,对外美化自身行为,否认巧取豪夺、公报私仇的事情。人世间的公理正义,百姓的生死存亡,只在这些幕府者的笔下。这也符合了纪昀在《槐西杂志(三)》所言:“幕府宾佐,非官而操官之权,笔墨之间,动关生死,为善易,为恶亦易。”纪昀深知若政府机构人员若是人人如同这些言官奸吏般忘记责任,无所作为,处理政务贪图简单了事,亦或是以利为主,国家危已。
官员是封建王朝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纽带,胥吏衙役则是政府机构中维系官与民之间的枢纽。《学治易得篇》中“为官之爪牙,一日不可无,一事不可少。”可以用来概括现实中胥吏衙役的地位。纪昀在清朝官场中意识到这些言官奸吏对国家的危险程度,将这些言官奸吏的所作所为记录在《阅微》一示对统治者的告诫。
  (四)贪色官吏
每个人都会有欲望,官吏也是人,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当欲望超越了界限,官吏一味追求权力与财富,就演变成了纪昀在《拟请重亲民之官疏》中呈现的情况:“清官不过是千百之一二耳”,“一二良吏恐不能补千百人之患也。”可惜,清朝统治者未能察觉,做到克制欲望的官吏少之又少。
官吏被权力的侵蚀一般都是由“金钱”开始,万事开头难,当官吏们面对第一笔贿赂的时候,有的官吏会像上文提到的《如是我闻(三)》中的某翰林那样拒收贿款,而有的官吏则会在贿赂人的一再诱惑之下,踏出了成为“贪官”的第一步。一步错,步步错。欲望挣脱束缚,贪婪占据主导。《阅微》中记录着不少官吏疯狂敛财的情况,如:在《滦阳续录(二)》记载,一寒士一朝为官,做出“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行为;在《滦阳消夏录(六)》记载,交河县某县官xx数千两官银,指使奴仆将其带回老家。“贪官”不在于官位的高低,即使是官职卑微,也存在小官大贪的现象。纪昀在《阅微》为这些贪官定下的结局不是家破人亡,就是钱财两失。
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贪官以钱财作为保障,在物质层面得到了满足的同时,精神层面也不甘落后。贪官们在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中有一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色”。官员的腐坏离不开“财色”二字,《阅微》中所记载的贪官大多数也与“色”有所联系。因此,笔者将极注重“财色”官吏归为“贪官色吏”。
贪官色吏们利用职权上的便利来获取“美人”,企图在“美人”身上体现自身的男性权利。这里的“美人”不单是指女性,还指代男性。清朝男风盛行,迷恋男色对达官贵人而言已经是一件稀疏平常之事,甚至成为一种士大夫们的生活方式。《阅微》中以同性恋题材的笔记故事多达三十多处,如《姑妄听之(三)》中记载青县有人陷入牢狱之灾,恰好县令喜好娈童,陷狱者之子将自身作为礼品献给县令,以使亲人脱困;《滦阳消夏录(四)》中记载因“某公爱其秀美”[孙致中,吴恩扬,王沛霖等.纪晓岚文集[M]:第二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49.],一小童投其所好,献自身于某公,以求解救父亲。为官者为民办事,却在当时变成为官者为利驱使,贪官色吏的嗜好被百姓所熟悉,要想解救亲人,孩童只能投其所好,可是懵懂无知的孩童又是怎么得知贪官色吏的嗜好呢?前者委身于贪官色吏是出于自愿性的逼迫,后者的委身则是出于贪官色吏的威逼胁迫。《姑妄听之(四)》中记载一交河乡民因受盗贼诬陷,向县吏求救。但是县吏贪图乡民妻子的美色,趁机提出权色交易,得到美人,方才释放乡民。“权色交易”成为了一种官与民之间,官与官之间大开方便之门的利器,想要获得官职,就要献上美人,如《滦阳续录(六)》中有二人竞相派遣妻子色诱上司,为求看门人的差事。这种“权色交易”的现象在当时或许已是司空见惯,纪昀将这种现象夸大到冥界,哪怕是成了鬼也无法逃脱,《槐西杂志(三)》中有一位鬼妻为了替丈夫谋长随一职,竟然向官员荐枕相求。在《阅微》中鬼的行为就是人间的投影,官场的黑暗浑浊连鬼也无法避开,只能乖乖遵循。在这官场之中,人类丧失了尊严,成为权力的奴隶,而“美人”成为彰显权力欲望的对象。
久经官海的纪昀听之、闻之、见之,深恶痛绝,但却无能为力,他将自己对这些贪官色吏的批判写在《阅微》当中,凡事在《阅微》做出贪财好色行为的官吏,最终不得好果,如《滦阳消夏录(一)》中记载献一县吏王某擅长巧取人财,并且贪恋女色,最终发病猝死,无棺收尸;《如是我闻(四)》中乌鲁木齐的某位参将贪恋美色,结果是客死伊犁戍所。贪财者,家产散尽;好色者,死在美人皮上。《阅微》中的贪官色吏皆是落下个有命拿,无命享的下场,这是纪昀在警醒世人。
  (五)腐败官吏
在乾嘉时期,腐败官吏充斥着整个官场,徇私枉法、贿赂上级、买卖官职等丑恶行径无所不有,更可怕的是这种种丑恶行径被官吏们视为是稀疏平常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纪昀在乾隆19年曾尖锐指出:“其横者毛鸷搏噬;其贪者溪壑不赢;其谲者巧诈售欺;其懦者昏愦败事。而贵族权门依势作威者又错出于其中,一二良吏,恐不能补千百人之患也。”仅凭纪昀一人之力无法撼动清朝官场腐败风气,腐败官吏官官相护,气候已成,,世间公理正义已经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黑幕,百姓深陷泥泞不可解困。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层阶级正在被腐蚀,底层的官吏自然上行下效。吏胥差役介于官僚与百姓之间。他们虽然社会地位低,没有官位品级,但是具有很强的地缘优势,而且吏胥差役具有官府的执行管理职能,一旦缺乏对他们有效的监管,让他们泛滥使用权力,对百姓的危害程度不低于高层权贵对百姓的压榨迫害。在《滦阳消夏录(五)》中纪昀借鬼吏之口述说当时越演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30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