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冲突—— 以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贸易关系的逐渐紧密和交通通 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开始有更多机会去了解异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 美国的中国形象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迪斯尼和梦工厂两家公司分别于1998 年和2008 年制作完成的两部动画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表现出二十多年来美国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及其变化。
本文从比较文化的视角以形象学为理论依据,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 为对象进行美国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文章通过对两部影片的结构、情节和中 国元素运用的研究,力图探讨以影片制作者为代表的一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
认识,从而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国人心目中中国形象的变化和飞跃。
关键词:价值观,花木兰,功夫熊猫,形象
美国迪斯尼公司于1998 年和2004年制作的以中国文化为主题元素的动 画大片《花木兰》和《花木兰Ⅱ》在北美市场取得了傲人的票房成绩, 2008 年梦工厂的《功夫熊猫》在美洲和中国市场都获得巨大成功。它们让中国文化和 中国元素一次次走进美国观众的视野,同时也让中国观众有机会了解美国人眼中
的中国。电影票房的成功带来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在中国产生的争论绝不仅仅集中于影片中中国 元素的“像”与“不像”,而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碰撞与融合中产生的思考,是文 化全球化过程无法避免的一部分。他们引起我们对美国文化中中国形象的思考。 美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代表,在文化产业化的今天,迪斯尼和梦工厂每年不断在 全世界搜集各个民族的题材,用自己的手法进行制作整合,试图以最具票房潜力 的叙述方式推出一部又一部电影大片。可以说,迪斯尼和梦工厂是美国文化最前 沿的代表。《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推出正是美国人以自己的方式对中国文 化和中国形象的理解与再现。另一方面,中国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发现了自 己民族的素材被全新的演绎,从电影中了解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当今世界国际 关系日益紧密,国家之间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仍然存在甚至有加深之 势。《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影片的出现为中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
台,让我们有机会了解美国文化中的中国形象。
理论支持:
法国形象学学者亨利 · 巴柔曾对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做过如下表:“一 切形象都源于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形象即 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察觉所做的文学或非文学,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 述。”这里“差距”是比较文学形象学与身俱有的特性。“自我”对“异域文化” 的态度则决定着这个“差距”。在巴柔看来对他者文化的态度主要包括三种。 一、 狂热。“一个作家或团体把异国现实看作绝对优于注视者文化、优于本土文化的
东西。 ……它所引起的后果就是作家或团体把本土文化看成是低级的。 ……有了
‘狂热’的态度,对异国的描述更多地就属于一种‘幻象’,而非形象。”19世
纪之前西方对中国正是这种“狂热”,如《马可 ·波罗游记》。二、憎恶。与“狂
热”相反,与优越的本土文化相比,异国现实被视为是落后的。有“憎恶”之感 时,幻象就会呈现出本土文化的形态。如阴险邪恶的付满洲博士最后永远都会被 代表正义的白人警察打败。三、亲善。“异国被看成、被认为是正面的,它纳入 了注视者文化,而后者也被认为是正面的,切实对被注视者文化的补充。 …… ‘憎 恶’以对他者的排除和象征死亡为前提,而‘亲善’则力图使人不得不采用一种 困难的、要求很高的方法,他要求承认那个存在于‘我’旁边,与‘我’相对, 既不高于‘我’,也不低于‘我’的‘他者’,这个‘他者’是独特的、不可替代 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赛珍珠的《大地》是少有的亲善的代表。此外,巴柔提 出了第四种可能。即各种文化的对立和边界逐渐消失,从而形成开放的和宽厚的
态度。但巴柔也只是将它称为“可能”。这也是我们的理想。1
本文欲以美国动画影片《花木兰》、《花木兰Ⅱ》、《功夫熊猫》为研究对象, 以形象学为理论依据,以平行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希望在美国的中国形象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做出自己的努力,从而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更加直观的认
识。
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在中国已有较长的历史,并且取得一定成就。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的周宁博士在这个研究领域可谓独树一帜。其系列丛书《中国形象:西 方的学说与传说》包涵八个部分,《契丹传奇》、《大中华帝国》、《世纪中国潮》、 《鸦片帝国》、《历史的沉船》、《孔教乌托邦》、《第二人类》、《龙的幻象》上、下, 不同侧面研究了历史上各个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并分析了“幻象”产生的原因。 内容翔实,史料丰富,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理论和素材。王宁、葛桂录《神 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宋伟杰《中国 ·文学 ·美国:美国小说 戏剧中的中国形象》等论著以不同国家不同文学题材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形象
在不同国家和文学形式中的特点。
本文以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研究对象。由于《功夫熊 猫》放映时间较短,2008年8月放映至今对其研究多集中在《功夫熊猫》对中 国动画产业的影响和其中中国元素的运用,形象学方面还未出现较深入的研究。 《花木兰》放映后的十年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 一大批相关研究,所采用
1 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 达尼埃尔-亨利 · 巴柔《形象》,孟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的研究角度也各有不同。多集中在跨文化研究、他者文化想象和木兰形象研究方 面。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文化转换:中国木兰传奇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在同 类研究中成绩卓著。现有研究中,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为研究 对象,从形象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还较少。由于缺少可借鉴的资料,本文在研
究过程中难免遇到理论深度不够,研究不全面等问题。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表现了近二十年来美国的中国形象的不断变化与 发展。“狂热”与“憎恶”已经不再,中国开始以一种独立的不可替换的“他者” 形象出现在美国视域中。《花木兰》让中国传统文化兀素远离光怪陆离,凸显出 美轮美奂的色彩;《功夫熊猫》没有停留在对中华文化的浅层表达上,而是更为 坦诚、谦逊、用心良苦地将这一古老东方文明向纵深处挖掘,体现出编者们对人 生、生命、生死的充满东方神秘哲学的深层理解,把中国文化原有的深邃与深刻 带给全世界。当然,《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本身只是两部美国商业电影,他 们并没有刻意去背负促进文化交流,传达中国形象的责任。而且它们所表达的中 国形象并不能代表所有美国人的看法。但他们客观上表达了一部分美国人对中国 形象的重新认识,是给中国抛来的橄榄枝。如《功夫熊猫》导演史蒂芬森所说,
这是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功夫熊猫》用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表现中国文化,
完美的中西合璧,几乎让人很难去关注其文化和制作背景。这似乎出现一种端倪, 即巴柔所说的对待异域形象的第四点,理想的态度:对话等现象都被取消,代之
以新的正在统一的整体 …我们可赞美它是一种开放和宽厚的态度。
美国好莱坞通过《功夫熊猫》重新认识和塑造出新时期的中国形象,票房取 得巨大成功,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一阵中国风。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我们无法忽 略一些异样的声音。被称为熊猫艺术家的赵半狄先生在电影公映前举着“不允许 好莱坞在劫后余生的中国捞金”的横幅来到广电总局。声明中赵半狄称,好莱坞, 它的气质和价值观会产生大量莎朗 ·斯通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好莱坞,还要在劫 后余生的中国捞金。这样的声明或许表达了一部中国人的爱国情绪,但它显然是 狭隘的。当美国人可以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对待中国文化时,国人也许更需要以大
国的自信坦然面对文化的交流。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相隔十年,虽同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与 融合,但好莱坞与迪斯尼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理解上已显示出明显的不 同与差异。这种理解和认同也同时证明了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明、深厚人文底蕴、 深邃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中彰显的文化影响
力和民族魅力
[1]Bernstein, Richard(2008).The Panda That Roared.New York Times.
[2]Brudvig,Erik(2008). Kung Fu Panda Review.IGN.
[3]Corliss, Richard(2008).Kung Fu Panda: Wise Heart, Sweet Art. Time.
[4]Dargis,Manohla(2008).Fuzzy Outsider, Kicking His Way Toward His Dream. The New YorkTimes.
[5]Ma Qing,(2009).Chinese Culture in Kungfu Panda.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6]Aguirre, Adalberto,Jonathan, H.Turner:(1995). American Ethnicity:The Dynamics andConsequences of Discrimin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7]Bates,D.G, Plog,F.(1990).Cultural Anthropology.New York: Mc Graw-Hill.
[8]Blair,J.GiMcCormack,J. H.(2008).Western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omparisons. 2"d ed.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
[9]Dodd,C. H.(2006).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0]Yao,Z. L.(Eds.).(2010 )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 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1]付翅(2009)一部宣扬美国思想价值观的巨型广告片— 《功夫熊猫》的认知同构解读电影文学(第7期),71 .
[12]郎咸平(2009)郎咸平說: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附身中国人的文化魔咒北京:东新出版社.
[13]马华(2009)动画创作中“中国风”的“变”与“不变”— 《花木兰》与《功夫熊猫》
给中国动画创作的启示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第3期),42-47.
[14]罗天昱、钟远波(2009) 解析好莱坞《功夫熊猫》对中国元素的多方位演绎电影评介。50.
[15]区颖(2008)《功夫熊猫》渗透出的美国文化。电影文学(2008年第23期),205.
[16]孙志逾(2009)从 《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意之旅电影评介50-51.
[17]于建凯(2010)论《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文化差异与误读电影文学(2010年第5期),77-79
[18]张扬(2009)从《功夫熊猫》看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高校讲坛(第27期),147.
[19]张敏健(2009)中国元素符号与美国文化基调拿来主义的完美演绎—评《功夫熊猫》的成功及带来的启示.电影评介.35-37.
[20]蔡海燕(2009)走向文化的复调— 《功夫熊猫》的异质文化交融当代电影。121-12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8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