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莫扎特《安魂曲》及其艺术人生研究【字数:7366】

2023-02-14 16:1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莫扎特《安魂曲》及其艺术人生研究
摘 要
死亡,是人类在人生终点来临时,要面临的最后一道感悟。一生的经历,人生的过往,生活的杂陈,都会在这一刻升华为人生的总结和感叹。不一样的人生,自然有不同的领悟。而作为“天才”音乐家的莫扎特,在他短暂的35年人生时光最后,创作了一首遗世的《安魂曲》,展示了他音乐人生中最真挚的精神世界。与他大量的欢快乐曲的创作不同,《安魂曲》是莫扎特与时间赛跑的悲剧性竞赛,他对人生、死亡的理解倾注在了这部作品里。
故,本文选择通过《安魂曲》对莫扎特的艺术观念及其人生进行研究,详细分析莫扎特的创作特点及风格。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揭示莫扎特的艺术观念,又能完善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体系。探知情感化、抽象化的音乐符号里,怎样链接人生的感悟。
论文一共分为四部分,依次分析莫扎特《安魂曲》的创作概况、《安魂曲》的各乐章手稿与音乐梳理分析、《安魂曲》艺术风格的整体分析以及莫扎特艺术人生及人文理念研究。探究《安魂曲》的本体价值以及人文奥秘,立足于目前研究的长处与不足,取长补短,发现莫扎特《安魂曲》是其人生的缩影,以此领悟和学习莫扎特“为死亡而作”的《安魂曲》。
关键词:莫扎特;《安魂曲》;艺术人生;人文理念
绪 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音乐有如人生一样,越沉淀,越杂陈。莫扎特用他超脱的灵魂,把人生的“酸甜苦辣”沉淀为五味杂陈的音乐。只有走进尘埃落定的生命境界,才能真正体会到莫扎特那份超脱的生命和绝美的音乐。莫扎特的生命停止在了他35岁那年,但在他近30年的创作生涯中,演出和传世的作品都体现了他的欢乐、天真、明郎、无忧。与他大量的欢快乐曲不同,《安魂曲》是莫扎特与时间赛跑的悲剧性竞赛,这部作品是他另一面的展现,给我们后世理解莫扎特的一生,提供了一个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此部作品是莫扎特去世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在他年仅35岁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内涵及意义。
《安魂曲》体裁是一种宗教弥撒,音乐风格从之前的《魔笛》也发生了变化,倾注了莫扎特对“人生命题之死亡”的理解。但遗憾的是,他的乐章永远的停在了第8乐章。全曲共14章,9章以后的部分由绪斯迈尔1(Sussmayr.F.X.)续写完成。14乐章具体如下:

  图-1 《安魂曲》14乐章明细图(自绘)
  一, Requiem(进台咏),是作品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慈悲经与哀歌共同构成了Requiem。前者既有热情奔放的主题,又有严肃庄重的风格,而这两种风格全然相反。需要注意的是,求主垂怜属于第二部分,而《震怒之日》属于第三部分。除此之外,第三部分(Dies Irae)通常都作为作曲家们比试力量的战场。在创作过程中,莫扎特的情绪波动极为明显。究其原因,这段音乐类似于人生终点。除此之外,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以及男低音共同构成了《号角声起》。在演唱时,该段落是由四重唱及独唱组成。从实际情况来看,《号角声起》要比《震怒之日》更加温和,而《威严的君王》是第五部分,下行音及附点节奏是其主要特点。不仅如此,《至慈悲的耶稣》是第六部分,也涵盖男低音、男高音、女低音以及女高音等唱法。此外,该乐章的结构呈回旋式,节奏较为舒缓,艺术氛围非常浓厚。《赎罪》是第七部分,也是作品的高潮阶段。八,《落泪之日》是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剧性的段落之一也是第六乐章的延续。换而言之,前八个小节是由莫扎特创作的,而后半部分则是由绪斯迈尔创作的。《主耶稣》是第九部分,其音乐风格极为活泼。根据旋律来看,《主耶稣》的风格和《落泪之日》截然不同。莫扎特写了声乐部分,绪斯迈尔写完剩余的部分。而《牺牲》是第十部分,曲风极为哀伤。该段落与《落泪之日》存在一定的共性,且含有戏剧色彩。《神圣》是第十一部分,其创作者为绪斯迈尔。该段落极短,但却颇具气势。在铜管乐的作用下,其演奏效果变得更加强烈。根据旋律来看,该段落较为乐观。《降福经》是第十二部分,分别由四部合唱和莫扎特风格的曲调构成。《羔羊经》是第十三部分,学界普遍认为该段落与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极为相似。《领主咏》是第十四部分,绪斯迈尔结合《垂怜经》的赋格及开头,从而逐步完成创作。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以于润洋先生的观点,对莫扎特的作品展开深入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升个人音乐素养,又能完善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详细分析思维、环境以及音乐等因素,能使研究结果变得更加准确。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要真正理解莫扎特的音乐就必须全面解读他的人生轨迹。故,本文选择通过《安魂曲》对莫扎特的艺术观念及其人生进行研究,从音乐文本实证层面出发对莫扎特的作品进行创作技法的梳理与总结,解读莫扎特细腻的感情世界,揭示莫扎特的艺术观念。探知情感化、抽象化的音乐符号里,怎样链接人生的感悟。
二、相关研究现状
莫扎特《安魂曲》及其他的艺术观念方面从1986年至今的相关文献资料共有著作13本、文章33篇(期刊25篇、硕士论文7篇、报纸1篇)。
表-1 莫扎特《安魂曲》相关文献研究(自绘)




专著[M]
学位[D]
期刊[J]
报纸[N]
会议[C]


《安魂曲》人文研究
8
2
3
1
0


《安魂曲》本体分析
0
5
20
0
0


莫扎特创作背景研究
4
0
1
0
0


莫扎特社会学研究
1
0
1
0
0



首先,关于《安魂曲》人文方面研究的专著有8部。周玉明和赵鑫珊(1996)在研究该领域时,撰写了《莫扎特之魂》。朱雁冰、刘小枫以及卡尔巴特等人(2006)在研究过程中,撰写了《论莫扎特》。刘小龙(2006)在研究该领域时,撰写了《你好,莫扎特——26位音乐名人访谈录》。而范舒怡(2015)在研究过程中,撰写了《莫扎特<安魂曲>音乐研究》。在该文中,他详细介绍了莫扎特的生活环境,并对作品的人文特征展开深入探究。期刊论文3篇,陈冰融的《关于如何塑造莫扎特<安魂曲>历史真实性的几点建议》。白军汉在研究《安魂曲》时,详细分析作品的悲剧性及生命观,并对作品风格展开深入探究。他认为莫扎特在创作过程中,将生命观融入作品当中。张舒(2011)在研究《安魂曲》时,撰写了《安魂曲“悲剧性”人文主义折射一一探宄其体裁特征及文化寓意演变》。在该文中,《安魂曲》的研究占比极低,其余部分为《战争安魂曲》、《小调安魂曲》以及《安魂弥撒》等作品的段落分析。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作品分别为布里顿、莫扎特以及奥克冈。与此同时,他还对作品风格及作者情感展开研究;步云、李津的《莫扎特的“天鹅之歌”安魂曲》.报纸论文1篇,詹湛. 《不着一字的安魂曲》音乐周报。
其次,关于《安魂曲》本体分析的研究为0,目前在这个学术领域还没有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文献。学位论文4篇,苑潇文(2015)在研究该领域时,撰写了《同题材的安魂曲在不同音乐时期呈现出的多声及复调音乐的特点——里顿与莫扎特》。在该文中,研究人员以《安魂曲》为基础,详细分析不同作曲家之间的差异性。在分析过程中,“复调音乐技法”是主要分析内容。除此之外,研究人员也介绍了和声布局以及配器手法,并展开全面研究。黄小倩(2010)在研究该领域时,撰写了《从莫扎特<安魂曲>看古典主义时期的合唱》。在该文中,选取莫扎特的生平为视角,详细分析《安魂曲》的作品风格及特点。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合唱发展史。温馨(2018)在研究过程中,撰写了《莫扎特<安魂曲>研究》。她选取音乐技术形态为视角,详细分析《安魂曲》的音乐风格。通过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安魂曲》的地位,又完善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体系。期刊论文20篇,如王何钊试论莫扎特《安魂曲》的音乐结构与中心主题;向敏敏《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的创作特点—以<安魂曲>第三乐章第六首为例 》;李卉《莫扎特<安魂曲>中的古典主义时期合唱浅析》;武浩《莫扎特<安魂曲>长号困难片段分析》;陈涛《指挥技法理论与实践运用研究——莫扎特安魂曲中的真迹》 等。
再次,关于莫扎特社会学研究的专著有一篇。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研究过程中,撰写了《莫扎特的成败 社会学视野下的音乐天才》。随后,国内学者吕爱华翻译了该著作。期刊论文1篇,陈冰融《探究莫扎特<安魂曲>之历史真实性》。
最后,关于莫扎特创作背景研究,有专著4篇,辛丰年译评的《莫扎特家书》,于2006年由山东出版集团出版;德国学者W·希尔德斯海姆在研究过程中,撰写了《莫扎特论》。随后,国内学者余未来和余匡复翻译了该著作;英国学者杰里米·西普曼在研究过程中,撰写了《莫扎特传》。随后,国内学者兰萍和唐跃勤翻译了该著作;克里斯托夫·沃尔夫著、段劲楠译的《时运门前的莫扎特——效命帝王的岁月,1788-1791》,于2019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等。期刊论文1篇,刘靖之《应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根—-在巴黎听莫扎特<安魂曲>杂感》。
另外,通过在CNKI检索主题“安魂曲”的公开发表的文章以及检索主题“安魂曲”及“莫扎特”的研究关键词的数据可以清晰看出,2000——2008和之前相比呈下降趋势,近八年发展平缓。从2010年开始,《安魂曲》的研究出现小幅度上升趋势,此后直到2019年近九年来整体波浪此起彼伏趋势。趋势分析说明,近些年来对莫扎特《安魂曲》的关注开始增加,预示着中国对于这位历史上优秀的国外音乐家有更全面的解读。但主题词分析表明,研究的主要角度和内容在整体音响、复调音乐、主调音乐方面等暂无将其置身于主体分析、莫扎特的人物分析、古典主义时期主体分析构建的“艺术世界”中进行深入的研究。故此,本文将立足于目前研究的长处与不足,取长补短,发现莫扎特《安魂曲》是其人生的缩影,因此对《安魂曲》及其艺术人生研究。
三、立论根本与研究价值
本文的立论根
本和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顺应时代需求,近年来对莫扎特《安魂曲》的关注度开始增加。需要注意的是,学界的主要研究方向均为创作领域和乐曲等方面。与此同时,作曲家及创作背景的研究成果极少。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安魂曲》的创作动机及目的是这首曲子的一大亮点,反映了莫扎特本真纯粹的精神的音乐体裁。更为奥妙的是,这首曲子的创作时间是莫扎特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带入创作,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因此,《安魂曲》可以说是对莫扎特精神世界的总结,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莫扎特作为音乐神童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魔力,对莫扎特的情感、思想进行深入解读,能够更加精确的了解“音乐神童”的内心世界,更加全面的了解演奏的精髓。再者,杨艳迪(1990)在研究过程中,对“西方音乐”的概念范围进行了界定。简而言之,当艺术音乐中含有基督元素时,就是所谓的西方音乐。由此可知,西方音乐与宗教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莫扎特的作品也属于宗教弥撒。在这种情况下,《安魂曲》的表现力强于其他作品。
四、相关重点词析
安魂曲1:从实际情况来看,宗教弥撒的涉及范围极广,而安魂曲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简而言之,安魂曲主要用于超度亡灵。与此同时,普通弥撒和安魂曲存在一定的共性。不过,后者并无信经和荣耀经。为扩充《安魂曲》的体量,莫扎特在作品中融入“震怒之日”。需要注意的是,该首曲子以“Requiem aeternam”起唱,而这也是《安魂曲》的由来。另外,《追忆曲》是教会的称谓,而学界将其称为《安魂曲》。
艺术观念: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共有两种体现形式,分别包括艺术家的世界观以及普通人认知世界的方式。具体而言,艺术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注意的是,能对艺术构成影响的因素极多,具体包括社会因素及精神因素。
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指人类从精神到实践,从心灵到消费的统一整体。包括艺术本体和艺术社会两方面。艺术本体,初始于感知以及感知而来的创作实体;而艺术诞生之后,其成长空间较窄,无法满足生存需求。在此基础上,艺术组成了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制度以及机构等,就是所谓的艺术社会。“艺术世界”是指围绕着艺术感知、创作、传播、接受、消费形成的一个圈子,其中包括从艺术本体到艺术社会这一闭环,如艺术家主体的审美情感、艺术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体制、艺术接受者的审美倾向以及潜在的各种规章制度与惯例等,艺术活动的有效性主要由这些环节认定。
第一章 莫扎特《安魂曲》的创作概况
在创作过程中,莫扎特心力憔悴,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不过,《安魂曲》的艺术性极为强烈。究其原因,该作品融入了作者的生死观,作品高度得到升华。需要注意的是,弥撒仪式是《安魂曲》的雏形。不过,后者的形式较为特殊。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魂曲》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具体包括审美形式、表达哀思以及安抚生者。简而言之,《安魂曲》是莫扎特的巅峰之作。与此同时,《安魂曲》宏伟庄重、深沉惜别、苦涩却耐人寻味,是莫扎特对人性的彻悟,由此攀上艺术的高峰。由此可见,莫扎特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他的影响下,所有音乐家都达成了共识,是音乐发展方向变得更加多元化。
一、莫扎特的现实创作背景
历史来到王朝更迭的1790年,旧王驾崩伴随着新王的登基。此时,莫扎特的希望刚刚燃起,却又骤然熄灭。他一次又一次与体面的工作失之交臂,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痼疾缠身。1791年7月26日,莫扎特的儿子弗朗茨出生使莫扎特忙乱嘈杂,生活更加穷困潦倒。同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位身披黑色斗篷的使者拜访了莫扎特,来自神秘贵族的委托,一位瓦尔塞格伯爵想悼念自己红颜薄命的妻子给莫扎特了一笔钱,恳求莫扎特创作《安魂曲》。为了拥有这笔收入,莫扎特答应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作。在创作《安魂曲》期间,莫扎特还要完成歌剧《魔笛》的创作。由于工作内容繁杂,而薪水极为单薄,导致莫扎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在此基础上,莫扎特的生命观产生了变化。据传,莫扎特固执的认为冥界使者就是黑衣人。所以这首曲目的创作一定程度上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莫扎特有很深的宗教情结,因为他在萨尔茨堡长大,而父亲是大主教教堂的成员。纵观莫扎特的一生,他一直是教堂最忠诚的教徒,他对上帝的依赖非常纯粹。他父亲的一些纯理性主义观念在莫扎特身上有更深刻的表现,莫扎特抛弃了自己原有的那套迷人的手段和浮华的风韵,只保留了自己的心。在《安魂曲》的创作中是特别纯粹的基督教徒的一种谦卑、忏悔、诚惶诚恐、向上帝倾述的心。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莫扎特的灵魂闪烁和创作方法,作品中充满了痛苦的骇怯和温婉的悔恨,充满了伟大的、信仰坚定的情绪。
二、《安魂曲》续写创作说明
哀亦过人,乐亦过人。莫扎特于1791年12月4日勉强写完了《安魂曲》的前两个乐章《安息经》《慈悲经》,这是《安魂曲》中最哀伤动人的一段。《安魂曲》是莫扎特对死的默念,莫扎特意识到自己去日无多时,当晚对他的学生绪斯迈尔讲了写作《安魂曲》的一些想法和创作意图,并嘱托由他完成《安魂曲》的最后三个乐章。12月5日凌晨1时,笔从莫扎特手中滑下,这位音乐奇才永远的离开了人间,享年35岁。在《安魂曲》中,艾伯勒负责“痛哭之日”与“震怒之日”,其演奏工具是“管弦乐配器”。需要注意的是,约瑟夫·艾伯勒的音乐素养极高。究其原因,艾伯勒曾担任过宫廷乐长。据传,艾伯勒是续写《安魂曲》的首选。不过,他发现续写难度较大,在完成两个小节后,就放弃了续写任务。经过慎重考虑,莫扎特的妻子选择了绪斯迈尔。绪斯迈尔获知消息后,反复研究《安魂曲》的前八小节内容,逐步完成《羔羊经》与《赞美经》的创作。在绪斯迈尔的努力下,《安魂曲》的后半段与前半段高度契合,获得了音乐界的一致好评。莫扎特的《安魂曲》可以感受到莫扎特那颗历经苦难却仍然温暖他人的美好心灵,同时还能感受到光明、欢乐之外更加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另一种音乐性格。
第二章 莫扎特《安魂曲》分乐章梳理分析
在创作《安魂曲》时,莫扎特早已病入膏肓。因此,他既没有完成作品,也未能战胜死神。全曲共14章,9章以后的部分由学生绪斯迈尔完成。通过深入研究莫扎特的手稿可以发现一个完美的美学架构和想要超越自我的强烈欲望共鸣。需要注意的是,莫扎特将情感及艺术等元素融入《安魂曲》,使作品高度得到升华。在生死之间,宗教的存在为莫扎特提供了一种视角和途径,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和超然物外的态度洞察人生。
一、《安魂曲》莫扎特的创作部分
在创作过程中,莫扎特以清唱剧、《马太受难曲》以及德国古典合唱音乐为框架,逐步完成《安魂曲》前八个小节的创作。简而言之,莫扎特学习前人的创作成果,对《安魂曲》进行创新。为增强乐曲的表现力,莫扎特灵活运用多种管弦乐器,使作品质量大幅度提升。
从实际情况来看,整部作品的核心内容是“永远的安息”。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乐章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乐曲风格极为悲怆。在演奏过程中,该乐章是由木管和圆号两种乐器来演奏悲伤的主题,在慢乐章中莫扎特对死的含义有所沉思,声乐的主题从低音开始一个个的加入从而融合成一个丰富且深沉的四声部合唱(谱例-1),整体忧伤美。后又融入了女高,柔美而忧伤是对死的默念,充满神秘。第二部分是二重赋格曲,运用模仿对位法两个主题各自单独呈现(谱例–2)。写法是由第二主题的发展部与呈示部、第一部分的发展部与呈示部以及混合部分共同构成的。营造出神秘辉煌的氛围,世界上最大的神秘莫过于死亡。研究莫扎特的音乐可以发现,他的很多作品是天国的语言,带给人欢乐抚慰人的心灵。然而《安魂曲》的开头悲伤深沉,是他历尽世态炎凉和不公后的悲观主义。他在逝世的前一年给妻子的家书中写道:“如果人们能看透我的心,我几乎要感到羞耻—— 一切都是冷的,冰冰凉。”

  谱例-1 《安魂曲》勃拉姆斯编订总谱 p6

  谱例-2 《安魂曲》勃拉姆斯编订总谱 p10
  第二乐章垂怜经(求主垂怜)诞生于公元4-5世纪,其创作框架为弥撒曲曲目。需要注意的是,希腊语是该乐章名称的来源。根据乐谱内容来看,整个乐章共有3句歌词,其第1句和第3句属于重复句,详情见谱例-3和谱例-4。歌词第一句是上主求你垂怜(kyrie elesison),第二句是基督求你垂怜(christe elesison),第三句是第一句的重复上主求你垂怜(kyrie elesion)。在创作过程中,器乐谱、器乐伴奏以及声乐部分均由莫扎特完成。

  谱例-3 《安魂曲》勃拉姆斯编订总谱 p12

  谱例-4 《安魂曲》勃拉姆斯编订总谱 p13
  第三章“震怒之日”通常作为作曲家们比试力量的战场,作曲家用各声部同度进行或者配器上的一些方法来加大合唱的巨大音响。果断历练的节奏和旋律中的半音和不协和音程的频繁出现,营造出一种庄重威严的氛围和恐惧怅惘的心理感受。莫扎特完成了此乐章的旋律谱具体是配器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莫扎特设计了三部分内容共同构成该乐章。具体而言,第一部分1–19小节歌词是完整的两段诗节歌词,第二部分22–40小节相同的两段诗节歌词使用另一个新音乐主题,20–21小节是一个短暂的器乐小连接(谱例-5),第三部分是收拢结构的两段诗节叠加,主要在主调上进行,从53小节至结尾第二段诗节结束。
A 连接 B C
1-19 20–21 22-40 41–68
d a a d

  谱例-5 《安魂曲》勃拉姆斯编订总谱第20-21小节 p18
  这段音乐的音画是反映了莫扎特内心的恐惧,在作曲家眼中最后审判之日就是灰飞烟灭的人生终点。
第四章“号角升起”是一首四部重唱曲,圆号先吹起,深沉的主题开始。随后,男低音出现,重复圆号主题的基础上低沉悲伤痛苦的音色唱出,男低音与圆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yzlw/177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