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中印边界现状与历史由来

2022-11-13 12:3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中印边界现状与历史由来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两个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在文化和经济等领域的交流源远流长,是长期处于和平相处、相安无事状态下的友好邻邦。之后,在百余年前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影响下,两个古老国度都经历了坎坷的命途与劫难。在努力摆脱困扰并建立起新兴的民族国家之后,因为某些特定的历史原因,在边境问题上形成了诸多矛盾与纷争。

说起中印边境问题,无非是指由边界划分所引发的争议。地理上常将中印边界区分为东、中、西三段,全长约2000公里。


东段边境的争议面积约为9万多平方公里,该区域被中国称作藏南地区(印称“阿鲁纳恰尔邦”),目前被印度实际占有,面积约相当于两个台湾;中段争议领土约为2000平方公里,大小约为一个深圳市,同样被印度实际控制;至于西段,则主要是我国新疆、西藏和印度拉达克、喜玛捷尔接壤处约3.3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其中作为双方争议焦点的阿克赛钦地区(约3.3万平方公里)由中国实际控制,且该区域自古就是西藏通往新疆的必经之地。

在三段边界中,东、西段边界均存在较大的争议性。

东段边界与“麦克马洪线”
东段边界从中国与不丹的交界处往东延伸至中国与缅甸、印度交界的地区。按照中方的一贯主张,该边界理应依照中印自古以来的行政管辖区域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来划定;而印度却单方面主张以体现殖民和侵占等历史属性的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来进行划定。

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属印度测量局出版的印度地图中,显示英属印度的东北边界是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延伸的。20世纪初,在中国新旧政权更替、局势动荡之际,作为印度殖民统治者的英国人又煽动部分藏人进行分裂活动,并屡次阻挠中国政府组建西征军讨伐叛乱。当时的中国国力孱弱,迫于英国当局的压力,中方代表参加了由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西姆拉会议(1913年-1914年)。


会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诱使西藏代表夏扎承认了由英方提议划出的英属印度和西藏的分界线(史称“麦克马洪线”或“麦线”),双方还在未经中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缔结了《西姆拉条约》。

“麦克马洪线”把中印东段边界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向北移动到了喜马拉雅山山脊,将约九万多公里的藏南地区划归为印度领土。

1938年,由于尚处在抗战时期,疲于应付日本侵略者的国民党政府无暇顾及西藏问题,英属印度政府便趁势控制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大部分领土。自此,这条非法的边界线便成为了印度政府所坚称的中印合法边界线,在实现独立建国后,便成为谋求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自圆其说的不合理依据。

西段边界问题
中印西段边界问题同样是基于历史未划定边界所引发的领土争端问题,主要涉及阿克赛钦、巴里加斯以及克里清河谷等三个地区,目前阿克赛钦和克里清河谷是在中国的实际控制下。目前中印双方的争议焦点,则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

而近期(2020年6月15日)发生的中印边防冲突,便是发生在位于新疆阿克赛钦西部的加勒万河谷区域。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控制下的克什米尔土邦趁机占领西藏拉达克,并取得了该地区的实际控制权。之后,英军便将拉达克地区划入英属印度的领土。

19世纪60年代,英军军官约翰逊(W·H·Johnson)到新疆探险,将3万余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地区划进了英属印度的属地范围。这条被约翰逊随意勾画出的中印边界线,则被称为“约翰逊线”。

19世纪末,因担心俄国会对中国新疆进行入侵,英国便“先下手为强”,对英属印度的领土进行了利己的变更,在所谓“约翰逊线”的基础上,将中印边境划到了中国境内的昆仑山一线。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便将以上界线作为依据,宣称对阿克赛钦地区拥有主权。

发展至今,中印边境问题主要围绕“三条线”展开纷争,即以中印之间的传统习惯线、麦克马洪线以及由现实发展形成的实际控制线(并未达成共识,东段与非法“麦线”基本一致,西段则与传统习惯线基本一致)作为依据。

建国初期的边境冲突
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就对中印边境的东段虎视眈眈,独立后更是延续和继承了英国的霸权主义思想,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1889年—1964年,印度第一任总理,曾与周恩来总理一起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同时也是中印边境冲突的始作俑者)领导下的印度政府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所提出的中印边境政策,并一直试图对中国领土边境进行侵略和扩张。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印度趁着新中国无暇顾及中印边境问题,企图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到了1953年,基本侵占了门隅、格瑜、下察隅各地,并成立了印东北边境特区进行管辖。

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虽促进了中印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但却并未提及边界问题。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中国领导人为了争取更多的国际承认,将废除旧的不平等条约作为政策中心,而在边境问题上却采取了悬而不决、暂维现状的政策态度,对印度暗地侵吞中方领土的行为并未提出明确抗议。然而此举却导致印方对边界问题的错误认知和一厢情愿,认为中国在心理上已接受了印度以“麦克马洪线”为实施边界的主张。

1954年起,为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辖,驻藏解放军开始逐渐向边境地区驻兵。1954年12月25日,西藏历史上第一条公路全线通车。随着中方对西藏管辖的日益增强,中印边界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1958年,印方得知中国在阿克赛钦地区修筑了新藏公路,遂以向中国政府提交备忘录的形式,企图申明对阿克赛钦地区的主权。

1959年起,印度屡次派遣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并企图在西藏问题上做文章,唆使藏独分子打出“西藏独立”的旗号,寻求对西藏问题的国际干预。

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
两国的紧张关系很快演变成了武装冲突。1959年8月25日,驻守在朗久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在受到印军突然袭击后被迫还击,发生了新中国建立后中印边界上的第一次武装冲突。同年10月25日,中印两军在西段边境的空喀山口以南的中国领土上发生冲突,印度武装人员对中国巡逻队发起攻击,导致了双方的武力交火,史称“空喀山口事件”。

1959年11月7日,周恩来总理向印度总理尼赫鲁致信,主张妥善处理边境问题,并提出在边界问题未有定论的前提下,中印两军以实际控制线为起点,各自后撤20公里的和平主张。然而尼赫鲁却在11月16日给周总理的回信中拒绝了该提议,并提出将武装力量撤回到印方主张的边界,实际上就相当于要求中国单方面撤军,属于纯粹的无理要求。

1961年4月至1962年9月,印度派军队从中印西段边界进入阿克赛钦地区,并先后建立了43个侵略据点,侵占了我国4000平方公里的领土。

印方的咄咄紧逼使得战争一触即发,1962年10月,印度国防部制定了进攻中国的“里窝那”计划,10月12日,尼赫鲁下令要将中国军队从印军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




10月18日,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了猛烈地炮击,正式挑起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同日,主席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此时的中国,面对印军不断地挑衅和蚕食,终于决定对印军的侵占行为进行自卫反击战。10月28日,中国边防部队收复了曾被印军越过的实际控制线,并乘胜追击进入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境内。

11月14日,印军又从东段边境的瓦弄方向发起进攻。11月16日,经过一天激战,中国军队重新夺取了被印军夺取的瓦弄敌军,并歼灭了印军1200余人。

在取得重大胜利之后,秉持和平外交理念和不主动侵犯原则的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并后撤,单方面撤回中印实际控制线中方一侧的20公里以内。持续了一个月的中印战争最终以中国的主动撤军宣告结束。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是一场规模、时间均十分有限的边界战争。此后,中印之间的国际关系陷入长期冷淡状态,中印边界谈判进展缓慢,且始终无法就边界问题达成共识。

直至今日,不愿承认边界战争失败的印度政府始终没有放松对边界地区的军事部署,印度陆军一直将主力部队布置在藏南地区,但从边界上的军事部署的角度将,目前我国是存在明显劣势的。这也是为什么印军曾多次试图在边境挑衅,且至今已有数次因边界纷争与中方军队进行对峙的情况发生。进入莫迪政府时期之后,针对边界问题所持的态度再次变得强硬起来。前两天的中印边境冲突,就属于是两国紧张的双边关系的一次集中爆发。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8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