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免费论文]传统孝文化的社会公德体系重构

2020-05-27 19:2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要:传统孝文化历史绵长,其发展变革对社会因而对社会公德建设影响巨大,面对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培育公民养老敬老社会公德,培育公民博爱之心以及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情怀显得更为重要.关键字:传统孝文化;社会公德;建设;价值;1孝文化的含义传统孝文化有着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对其作出解释的是汉朝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这样写道: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孝指的是家庭关系中晚辈处理与长辈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约束.历史的不断演进,也使得孝的含义历久弥新,孝也超越了家庭伦理,其广义范畴更把国家和社会包括在内.孝文化指的是一切与孝有关的物质精神等的总和.而我国的传统孝文化是指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我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及其衍生物的结合[1].2我国孝文化的历史演变的孝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在西周时期,孝的观念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上的,此时孝的对象不是指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孝敬父母,而是对祖先的孝.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进步使得人们思想日益成熟,此时孝的核心内容由此发生了由西周的尊敬祖宗向善事父母的重大转变.孔子把孝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汉朝,以孝治天下成为了国家推行的内容,形成了以孝为核心的统治秩序.此时的孝已经兼具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功能[2].魏蜀吴晋等王朝也遵从以孝治天下以孝治进行国治,如存留养亲冒哀求仕等.到了隋唐时期仍然沿用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但解决了魏晋时期忠孝冲突的问题.隋炀帝时期更是采用了举孝廉手段选拔人才,唐代也沿用法律手段进行孝治.宋元明清时期,的孝文化大放异彩.北宋中期,二程以及张载等人大力发扬孔孟的孝道思想.之后元代全相二十四孝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传统孝文化的理论已发展到巅峰[3].五四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此时基本上对孝文化持批判态度,同时,五四时期的思想家变革传统孝文化提出的新型伦理观念奠定了现代亲子关系的思想基础.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解放思想不谋而合,更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改革开放后,我党肃清文革时期错误思想,对孝文化重新探索[4].3重构当前社会公德体系3.1当前社会公德缺失社会公德是指全体人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当前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社会公德缺失,影响到了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5].爱国爱人民是每一个国家社会公德的根本要求,但是唯利是图的社会环境,落后自私的家庭观念催生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更弃家庭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这种社会公德丧失,对于现阶段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会产生不利影响[6].同时,加入世贸组织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俗化金钱化.自从开放二胎政策以来,关于家里老大为阻止父母生二胎采取各种极端方式的新闻报道曾一度占据各大头版头条,这些孩子自私的从自身考虑,认为二胎的降生会分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对自己的亲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怎样要求这些孩子保持一颗博爱之心,关爱每一个人呢?3.2建立举措3.2.1培养公民养老敬老社会公德我国传统的孝文化十分强调养老敬老,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对于现今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也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尽孝道首先要对老人进行赡养.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这里说的赡养父母是指只要子女能够以真诚之心养老敬老,哪怕物质上有些许匮乏也是可以允许的.3.2.2培养公民的博爱之心我国传统孝文化有着丰富的博爱思想,立志于培养富有爱心的社会公民.博爱者,乃公而无私,纯正无欲之爱.孔子更明确指出:治国者,不敢侮于鳃寡,而况于士民乎?……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博爱之心,不仅要爱认识的人,还要爱我们不认识的人,不仅要关爱本国的人也要关爱他国的人,中华民族以人伦关系作为出发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3.2.3培养公民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情怀在当代社会,忠于祖国要求我们要有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勇气和决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我们不仅要有保卫祖国防止分裂的大无畏精神,更要有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奉献精神.同时,忠于人民要求我们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为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同时要为人民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机会.总之,我国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精神文明中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了我国人的伦理品格,更影响了我国政治社会的建设进程,我国的孝文化在与时俱进中将会继续发挥它自身独特的作用,为社会公德的日益完善奉献力量.参考文献[1]杨振华.孝文化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价值[J].党政干部学刊,2009(3):159.[2]列宁.列宁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东方桥.孝经现代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4]孔子.孝经[J].北京:我国纺织出版社,2015,(01):108-109.[5]东方桥.孝经现代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43.[6]孔子.孝经[J].北京:我国纺织出版社,2015,(01):108-109.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mflw/17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