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尧舜禹故事

2022-12-05 11:5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尧舜禹故事
尧舜禹简介: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 [1-2]  。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他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都蒲坂 [3]  (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山西的西南部。
大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
《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尧帝并非要将部落交给舜,而是要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可惜后来却被舜发动政变给囚禁致死,而他的儿子丹朱也被舜给流放了。后来的舜禅让给禹也不是真的,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舜也并非主动传位,而是被权臣禹放逐远方而死。
事实上,在同一时期里的《韩非子》对于尧舜禹的禅让,同样持否定的态度,据《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由此可见《竹书纪年》里面关于尧舜禹传位的说法并非孤证。

尧舜禹故事一
舜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爷爷的爷爷是穷蝉,而穷蝉的父亲就是颛顼(zhuan xu ) 帝。其实从穷蝉为帝之后,中间的几代地位越来越低微,都是平民。他的父亲和继母以及继母的儿子天天想害他,好几次他在贤惠的妻子们的帮助下死里逃生,但他毫无记恨之心,依旧恭顺的侍奉父亲,后母,以及异母弟弟。
尧死后,传位于舜,舜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但诸侯都不去觐见丹朱,只觐见舜。有狱讼也找舜解决,这样舜才又顺理成章成为帝。舜帝在位,开放国都四门,听取四方意见,发扬光大尧帝的功德,远离谄媚小人,使得远方的外族都归服。
舜帝根据大臣们的才能来任命官职,使每行每业都处理的井井有条。从前高阳氏有八个很有才德的人,被人称为“八恺”,高辛氏也有八个善良的人,被人称为“八元”。
“八恺”和“八元”在尧帝时期都没有得到重用,舜却举用了他们。他们传布五教于四方,使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才的后代叫混沌,少暤氏有个怪异的后代,叫穷奇。颛顼氏有个不可调教的后代叫梼杌,缙云氏有个贪得无厌的后代,叫饕餮。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四凶”,尧帝的时候对他们宽容,没有除掉他们。到了舜帝,他流放了这四个家族,让他们去四方看护国门。
舜因为孝顺二十岁就闻名于天下,三十岁时被尧帝举用,五十岁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候尧帝逝世,六十一岁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
登基三十九年后,巡视南方的时候,在苍梧的郊野逝世,埋葬于长江南岸的九嶷山

尧舜禹故事二
《书经》有尧典等篇叙述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人,尤其是儒墨两大学派,都推崇取法这三个古帝,因此关于他们的传说,似乎比黄帝以下诸帝,较富于真实性。
照传说,尧是帝窖的儿子,距黄帝五代。舜是颛顼的七代孙,距黄帝九代.禹是颛顼的孙子,距黄帝五代。三人世次,显然有很大的错误。
尧都平阳(山西临汾县)居地在西方,孟子说:“舜生于诸冯(山东诸城县),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之人也。”是舜居地在东方。禹父驟居地在崇。崇就是嵩,在河南西部。禹都阳翟(河南禹县),也略偏西部。各人自有部落, 各治其事,未必像尧典所说,许多人聚集在一处,似乎后世的朝廷那样。
尧典等篇大概是周朝史官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纪录,虽然不一定有意捏造,夸大虚饰,却所难免,其中 “禅让"帝位的故事,在传子制度实行已久的周代史官,不容无端发此奇想,其为远古遗留下来的史实,大致可信。据说,尧在帝位咨询四岳(炎帝族),四岳推举虞舜作继位人。舜受各种试验后,摄位行政。尧死,舜正式即位。舜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禹来摄行政。舜死,禹继位。禹在位时众举皋陶作继位人。皋陶死,又举皋陶子益(似乎已有父死子继的意义),禹死,子启夺益位自立。“禅让”制度从此废弃。

尧舜禹故事三之舜帝
尧舜禹当氏族社会末期,选举方式已不十分民主,最后决定权握持在首领的手中,所以启攻益夺位,并不是偶然发生的现象。
所谓“禅让”制度,实际就是氏族社会的会议选举制度,这种制度在后世落后民族中如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都曾行施,有记载可以考见。
“禅让”是一种选举方式,尧舜以前,这种方式应该早已存在。
尧舜“禅让”就是许多部落的联盟共同选举一人当大酋长,主要任务是主持祭祀及对苗黎的防御。特别是禹被选作大酋长以后,建都阳翟,征伐苗黎,追到长江流域,从此苗黎不能北上侵扰。黄帝族在中原的地位, 更趋于巩固。周公希望成王像禹一样,用武力横行天下,无有不服,足见禹的武功为后世所推崇。黄帝以下,征伐苗黎当作主要事业,禹把这个事业完成了。
禹治洪水,没有实证,因而是不可确信的事件。相传他凿开龙门,疏通九河;石器时代的人力,如何能胜任。照孔子说“禹尽力乎沟湎",大概他发明原始灌溉工程,在那时候,自然是农业上一个进步。
尧舜禹故事之大禹治水浮雕
在伐苗的胜利中,俘获苗黎作奴隶,是可以想见的。民苗同声,没有文字以前民就是苗。周朝才有苗民黎民的名称。金文民字像足上挂器械的形状。现时有些苗族对待汉人俘虏还保持这个习惯。从金文推想民字的本义是苗黎俘虏当奴隶。奴隶是财产,禹部落中增加了这种财产,势必促成旧制度的破坏。
“禅让”的传说,在政治上思想上起了很大的影响。“天下为公”成为革命的口号。统治阶级自相篡夺,“禅让”成为一种篡位的公式。清乾隆时代,广东侨商罗芳伯在爪哇建立 “禅让”式的共和国,与华盛顿创造美利坚共和国同时,所以尧舜“禅让”是中国旧式的最高政治理想。

尧舜禹故事四
尧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尧在位七十年兢兢业业为广大民众着想,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他首创禅让制,而非继承制,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堪重用,于是决定禅让给舜,尧的举动受到了万世的敬仰。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死后,禅位于禹。舜帝是尧帝禅让给他的,舜接位后,勤劳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受到大家的信任,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年老以后本想把帝位传给尧的儿子可是大家都反对,于是舜把帝王有禅让给了禹。
禹又称为大禹,大禹治水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这个人。在尧在位的时候大禹就帮助尧治理洪水,古籍记载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是中国史籍记载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lwqt/gushi/83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