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d公司汽车传动带生产线改善研究【字数:17554】

2024-11-24 16:1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引言
从上文的阐述可知,当前D公司V带产线采用的是传统直线分布形式,此形式在应用阶段表现出下述不足与问题:
(1)产品加工过渡耗时
(2)加工生产线平衡率差
(3)原料运输过程繁琐
(4)加工产品缺陷引起批量报废
(5)人员监管困难,工序接线明确
基于上述缺陷,可以将当前的生产线分布形式调整成U型分布,其生产优势体现如下:
(1)显著降低占用面积
(2)加工环节平衡率高
(3)产品切换周期短
(4)生产规划合理且便捷,员工工作调整灵活
具体完善后U型产线仿真模型示意图可见图41所示。
图41 U型布局生产线可视化
Fig. 41 Visualization of Ushaped Layout Production Line
二、瓶颈工序改善
第三章图38可以看出,在制品积压量能很大程度的反应瓶颈工序,因此针对成型及硫化两个生产环节进行改善。
(1)改善方案一
由仿真分析结果能够得知,产线中成型装置的利用率是96.60%,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应地,此装置临近于产线的初始节点,同样属于瓶颈工序范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后续加工流程与生产效率。为了有针对性对其进行改进,可在生产线中增添同类型成型设备,图42是改进后的模型图示。
图42 增加一台同型成型机
Fig. 42 Add a molding machine
保持其他参数不变,令系统运行400min,运行结束后生产线可视化界面如图43。
图43 生产线运行400min后可视化界面
Fig. 43 Visual interface of the production line after 400min operation
由图43我们可以看出,在增加了一台成型机后,产量相较增加前并无变化,都是17组。机器利用率及产量的结果统计如图44。
图44 机器利用率及产量图
Fig. 44 machine utilization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rate and output diagram
结合图43和44,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成型工序的工位负荷率降低了,但是生产线的产能依然没有明显的提高,产能依旧是17组。此现象则说明虽然成型工序的利用率很高,但是它并不是V带生产线的瓶颈工序,因此我们考虑从硫化脱模工序入手。
(2)改善方案二
为改善第二个假设的系统瓶颈硫化脱模,用同样的方法,通过继续增加一台硫化机来测试结果。增加一台硫化机的仿真界面如图45所示。
图45 增加一台硫化机仿真界面
Fig. 45 Add a vulcanizing machine simulation interface
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再次运行系统,运行结束后仿真界面如图46所示。
图46 增加一台硫化机后仿真结束界面
Fig. 46 Simulation end interface after adding a vulcanizing machine
仿真结束后结果分析统计如图47。
图47 机器利用率及产量图
Fig. 47 machine utilization rate and output diagram
结合图46和47,可发现产量由原来的17组增加到了28组,增加了11组,产量提升了64%,说明该方案准确地找到了V带生产线的瓶颈工序并对其进行了改善,改善效果十分显著。
3 V带生产线优化方案评价
3.1 V带生产线负荷率评价指标
基于图47的数据结果,完成改进之后的V带产线平均负荷比率经过计算是71.955%,对比改进之前的43.66%,表明优化改善举措能够将负荷率参数增加28.30%之多,同时生产线运行更加稳定。生产线各工位优化前后作业负荷率对比如图48所示。
图48 改善前后作业负荷率对比
Fig. 48 Comparison of operating load rate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
从图48的对比结果来看,若仅围绕单工序进行分析,实施改进举措之前满负荷工序(诸如成型、硫化等)下降不明显,依旧稳定在93%的水平,由此能确保此生产工序能处于高效工作状态下,而距离满负荷还有一定的余量,最大程度降低了产线运行阶段的故障率。与此同时,初始状态时负荷率处于低水平的工位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效果,表明所施用的改进举措能有效降低生产工位闲置周期时长,降低加工等待环节的时间成本投入,进一步增大资源利用比率。综合整个生产线全局分析,改善之后的负荷有一定幅度的减少,且整体呈递减趋势,此项结果证明产线中所有工位负荷向均衡方向靠拢,增大了V带加工环节的产能结果。
3.2 生产线平衡率评价指标
图49 改善前后生产线平衡率对比
Fig. 49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line balance ratio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ment
改善前后生产线平衡率对比如图49。由公式(23)计算出改善前的V带车间生产线平衡率为28%,由公式(25)计算出生产线的平滑指数为6.67。改善后的生产线平衡率通过计算可得为50.51%,完成改进之后的平滑指数是5.44,对比来看平衡率结果增大了22.51%,且平滑指数下降了1.23,说明各工位间的负荷率更加平衡。结合上述内容可知,本次生产线改善方案是有效可行的,并且能够良好地提升生产线的稳定性以及生产效率,使得生产更加均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xgc/gysj/609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