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学科高被引的计量分析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研究综述 3
(一)科技期刊的评价 3
(二)CiteSpace与主题分析 4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4
三、期刊影响因子与高被引相关性分析 5
(一)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领域期刊影响因子与高被引相关性分析 5
1.高被引期刊的影响因子分析 5
2.典型案例分析 6
(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期刊与高被引相关性分析 7
1.高被引期刊的影响因子分析 8
2.典型案例分析 8
四、生化学科研究热点主题聚类分析 9
五、结论与讨论 11
1.发文数量与高被引没有明显关系 11
2.期刊影响因子与高被引有关 11
3.期刊性质与高被引没有明显关系 12
4.生化学科研究热点随时间不断变化 12
六、存在的不足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表1 排名前十种期刊发文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统计表 5
表2 施一公发文集中期刊及其影响因子统计表 6
表3 Schachner Melitta发文集中期刊及其影响因子统计表 6
表4 裴钢发文集中期刊及其影响因子统计表 7
表5 朱海亮发文集中期刊及其影响因子统计表 7
表6 排名前十种期刊发文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统计表 8
表7 文学军发文集中期刊及其影响因子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统计表 9
表8 刘志鹏发文集中期刊及其影响因子统计表 9
表9 各年度研究主题变化表 10
图1 生化学科研究主题的共引网络图谱 10
图2 生化学科研究主题变化时区分布图 11
生化学科高被引论文的计量分析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文献数量越来越多,科技期刊种类不断增加,如何评定科技期刊和文献成为学术研究的一部分。期刊评价起始于1971年美国情报学家和科学计量学家加菲尔德发现的“文献集中定律”,此后,图书情报界开始对“核心期刊”进行研究开发。美国的SCI数据库从1975年开始每年发表JCR评估基于对统计信息客观评价的期刊学术文献水平,其主要统计的量化指标有期刊、论文在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经过50多年的发展,SCI已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大型数据库,目前收录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期刊上万种。Elsevier出版集团于2014年首次发布“高被引学者榜单”,榜单基于论文总被引对各领域学者进行评估。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生化学科高被引学者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具体包括领域为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
一、研究综述
(一)科技期刊的评价
科技期刊被誉为“整个科学史上最成功、无处不在的科学情报载体”,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揭示科技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为提高学术期刊的内在质量、优化学术期刊的使用提供重要参考[1]。
我国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经历了3个阶段,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策导向阶段、90年代后期的专家评审阶段和21世纪以来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的定量指标评价体系阶段。目前科技期刊评价系统和工具,国外以SCI、JCR和EI为代表,国内则主要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CAJCCR)几大评价体系[2]。
SCI每年会统计期刊、论文在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比较。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期刊评价的研究,先后提出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特征因子、h指数、自引率、他引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等指标来评价论文和期刊,目前影响因子是评价科技期刊的重要量化指标。
总被引频次可以是期刊的,也可以是论文的,被引频次的研究起始于美国学者Markusov和Smart等分别在1973年和1981年提出的“被引率[3]”和“首次被引[4]”两个概念,Van Campenhout指出论文被引率与同行公认的其它指标高度相关,他支持被引率作为有效的科研绩效标准[5],但是总被引频次包含他引次数和自引次数,与他引率和自引率有关系,如果自引率过高,那么总被引频次就不能说明此文章或此期刊质量高。
被引频次是评价学者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但它受学科领域、文献类型、出版时间、期刊影响因子、合作者数量、开放获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分子生物学学科的论文平均被引频次远高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论文平均被引频次;Review类型论文一般会比Article类型论文的被引频次高[6]。一般来说,论文出版时间越长,被引频次越高;期刊影响因子越高,论文被引频次越高。开放获取是一种新型出版模式,提高了用户获取阅读资源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开放获取通过有利于提高低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对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计量指标有正面作用[7]。
影响因子是指在某一年的引文统计数据中,某种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与该刊在同一时期内发表论文的数量之比,是近两年的被引情况的反映,涉及的是引用半衰期的情况,即引用的有效程度。常用的还有5年影响因子,统计的是前5年的论文被引情况,5年影响因子一般比两年影响因子大,但有的学科论文被引高峰来得很快,被引频次下降也很快,这样的学科可能会出现5影响因子低于两年影响因子。所以有学者建议,对不同学科期刊应该使用不同引证时间来计算影响因子[8]。
影响因子不仅与时间有关,文献类型和来源机构也会使影响因子发生变化。不同类型文献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差异巨大,例如,对Nature 2013年影响因子贡献最大的是Article和Review两种文献类型,二者的贡献率高达93.94%,对Nature 2013年影响因子贡献突出的机构主要来源于高校,说明高校是科研产出的重要发源地[9]。
国内外不同评价机构的评价标准不同,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科技评价体系,每个领域的评价研究也不同。关于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计量评价在国内并未发现。生物医学工程是结合物理、化学、数学和计算机与工程学原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的研究,开发创新生物学制品或材料,用于疾病治疗的一门科学。四川大学的赵萍、徐平等人对生物医学工程类期刊论文进行过计量研究,根据他们的统计分析生物医学工程类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呈上升趋势,说明生物医学工程类期刊质量总体上在不断提高[1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xxaq/4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