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日常信息行为研究
目录
引言 2
一、文献综述 2
二、研究模型和方法 3
(一)研究模型——Savolainen 模型 3
(二) 问卷调查法 3
1.问卷调查的对象设计 4
2.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 4
(三) 访谈法法 4
1.访谈法的研究对象设计 4
2.访谈法的范围设计 5
三、 园林绿化农民工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现状的实证调查 5
(一) 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信息需求现状 6
1.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的信息认知 6
2.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信息需求的主题倾向 6
3.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信息需求动机 7
(二) 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信息行为现状 7
1.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的信息行为认知 7
2.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的信息行为过程中的支付意愿 8
3.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的信息行为获取渠道 8
4.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的信息行为的信息源 9
5.互联网环境下对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影响 9
6.在日常生活信息获取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10
(一) 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日常生活信息需求分析 10
1.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日常生活信息需求动机的性别比较 10
2. 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日常生活信息需求倾向的年龄段比较 11
(二) 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日常生活信息行为分析 12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 1.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日常生活信息获取渠道的文化程度比较 12
2.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在日常生活信息获取中遇到的障碍分析 12
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对园林绿化农民工日常信息行为的影响 13
四、 结论与对策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表1问卷调查的问项设计 3
表2问卷调查的问项设计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5
表3园林工程绿化农民工信息行为认知 7
表4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对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影响 9
表5在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10
图1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信息需求主题倾向雷达图 6
图2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信息需求动机条形图 7
图3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的信息获取渠道及可靠性 8
图4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统计饼状图 9
图5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日常生活信息需求动机的性别比较雷达图 10
图6日常生活信息需求倾向的年龄段比较图 11
图7日常生活信息获取渠道的文化程度比较图 12
附录 16
图一附表 17
图二附表 17
图三附表 17
图四附表 17
图五附表 18
图六附表 18
图七附表 19
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日常信息行为研究
引言
引言:随着我国信息化的日益发展,关于信息行为的研究日益增加,其中大多数的研究对象都是信息的劣势群体,农民工便成为了比较受研究者关注的人群,他们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深受关注。我国的信息化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农民工信息需求与行为研究是开展农业信息化的一个关键[1]。而从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建筑业农民工人口比例排在第三位,对从事这一行业农民工的研究值得关注。园林绿化属于建筑业,从事园林绿化工程的农民工人口统计调查男女比例与我国颁布的《国家统计局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农民工人口统计调查性别比例相符,年龄分布跨度大,所包含的职位多样化,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事该领域职业的农民工都有一定文化基础,这也降低了调研的难度。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从事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形式调查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群体的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从园林绿化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现状入手,对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其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现状进行问卷调査。首先,分别从性别、年龄段、地域、文化程度、从事职务为切入点来分析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在生产生活中的信息需求及信息行为的差异性,丰富和完善关于信息服务的有关研究。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研究了解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通常需要的是哪些类型的信息,并对各种类型的信息需求之间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进行差异对比,以及在获取的过程中是否愿意承担费用进行讨论,真正了解农民工通常是通过哪些渠道来获取信息及各种渠道的使用率。从而分析其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特点,探讨影响其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建议减少数字鸿沟[2],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提高有关园林绿化工程农民工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的相关服务。
一、文献综述
日常生活信息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信息资源和信息渠道相关的全部人类行为的总称,包括主动和被动的信息需求与使用行为[3]。通过对英文权威数据库 WEB of Science 和中文权威数据库 CNKI进行文献进行查询获取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数据,了解国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较早,目前,已产生了很多著名的理论模型、研究人员和经典文献,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引领着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研究方向[4]。大多是根据分析框架,通过调查、访谈、实验或其他信息分析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做出分析得出结论[5]。所得到的结论有的是为了证实某一理论的正确性,有的是对理论进行补充、完善或修正[6]。国内相关研究虽然出现较晚,但其增长速度较快,增长趋势也很明显。Savolainen 模型(1995)提出的日常生活信息搜寻模型( ELIS,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 Seeking)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生活方式和生活掌控以及个人特征,生活方式和生活掌控都受到个人特征的影响[7]。McKenzie(2003)描述的日常生活信息查寻的研究模型,关注于信息实践的社会概念, 相比于信息行为的心理学概念, 更适合日常信息查寻[8]。C.F.Landry利用里基、佩特格鲁和塞尔万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并通过对12个牙医进行深入采访,研究了牙医是通过什么方式以及在什么地方获取可靠信息来维持生计的[9]。曹锦丹,程文英,兰雪,王崇梁从信息用户认知需求的视角分析用其心理与信息行为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认知需求与信息行为相关性模型,并对用户认知需求进行实证测评和分析,提出相应的信息服务优化策略[1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xxaq/4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