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信息发布平台设计与实现(附件)【字数:7607】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论文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1.3.1目的 2
1.3.2意义 2
1.4 论文结构 2
第二章 校园信息发布系统设计 2
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3
2.1.1技术可行性分析 3
2.1.2使用可行性分析 3
2.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2.3 系统设计 3
2.3.1系统结构设计 3
2.3.2用户登录注册设计 4
2.3.3网站首页设计 7
2.3.4论坛版块设计 8
2.3.5发帖模块设计 9
2.3.6 回帖评论模块设计 9
2.3.7后台登录部分详细设计 10
2.3.8 管理员发布校园新闻设计 10
2.4数据库设计 11
2.4.1各部分设计 11
2.4.2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13
第三章 校园信息发布系统的实现 14
3.1网站首页实现 14
3.2学生注册实现 15
3.3论坛版块模块实现 16
3.4 发帖模块实现 17
3.5 回帖模块实现 18
3.6 后台登录模块详细实现 19
3.7 校园新闻添加模块实现 20
第四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22
4.1系统测试环境 22
4.2系统测试周期及方法。 22
4.3 测试项目测试用例 23
结束语 26
致 谢 27
参考文献 28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自计算机技术诞生以来,随着网络设施应用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更多传统的的东西会被改变。其中,信息的分享,信息的交流传达这一项也经历着巨大的形式革新。在古代,人们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并不方便,有车马书信、神乎其神的“飞鸽传书”,发布告示。再到近代邮局的出现,加强了远距离人们的联络,而信息传递分享的方式也出现了,诸如报纸、电视、电台广播等。[3]但是,从没有出现过向现代这样,计算机带来的巨大改变,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交流沟通上的方式出现了不同的先进方法,诸如QQ、微信这样的聊天交流软件,让即使远隔千里的人,也可以及时的便捷的沟通。网络加强了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让诺大的世界变成地球村,远隔天涯异国他乡的事也可以瞬间获悉。诸如微博、贴吧、以及今日头条等各种大众信息分享发布的平台,让全国各地的要闻、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都可以快速的被人获知,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人们也可以在这些网络平台上进行分享自己的体会,互动交流。[3]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网络社交平台、信息发布平台的普及,加强了社会的联系,促进了信息的流通性。
网络社交平台虽然加快了信息传播交流的速度,加强了人们的联系。但是有两个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6]第一、用户群体的复杂,因为很多社交媒体是面向全社会的,就不可避免比如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素质的人会产生些不和谐的现象。第二,信息的良莠不齐,庞大的、复杂的用户群体带来了各种信息,[5]尤其是现在诸如百度等网络平台还支持原创新闻、短消息制作,更导致信息的五花八门,有的信息不适合所有人观看。
因此,网络信息平台的标准化很重要,更准确的说就是明确信息的交流着、接受者的群体,为其制定出符合自己群体的文化水平的、与自己生活更贴近的信息交流平台。[9]比如专门为学校内部师生定制的校园信息发布平台,就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老师同学参与,讨论分享学校、学业方面的信息,避免了其他素质阶层的人带来不必要的混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已经上架了很多非常优秀、知名的的社交媒体软件、平台。国内 :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的新一代王牌社交软件,也占据了当下移动端社交的主流。微博:如果说微信是移动端聊天软件的王者,那微博可以说是网络信息社交的绝对统治者,用户群强大,明星、政要,每天的信息量庞大。知乎:类似论坛的形式的一种话题集中讨论地。国外:Facebook:最早产于校园的图片社交平台,后来功能不断完善。此外还有我们所熟知的老牌的人人网、百度贴吧等等。
但是,以上列举的这些社交媒体,基本上是应用于整个社会的,用户群体来自各行各业,内容也是良莠不齐,并不是很有针对性,专业性。并没有出现一款专门为校园内部打造的的社交平台,一个具备信息交流、信息发布、信息分享于一体的社交媒体,可以让同学校内部的师生进行交流分享,加强联系加强交流。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目的
有别于目前流行的面向社会全体的信息发布交流平台,本系统是只为校园师生服务的信息平台,用户群体只是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实名制注册、登录进入本系统,在系统平台上可以发布校园新闻、学校重要公告信息,诸如演讲、比赛、公开课等。可以专门发自己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帖,让学校师生一起参与讨论。避免了信息的良莠不齐,避免了不合适的人群带来的不适合在校学生获取的信息。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wljs/44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