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差异的实证分析

2019-12-19 20:2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江苏省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差异的实证分析[20191219193958]
摘要
本文首先根据2008-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和13个地级市的人均GDP,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之间以及各区域内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差异;接着用余期望系数对2008-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和13个地级市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依次进行分析,得出苏南地区各城市之间经济差距最大,苏中次之,苏北最小,从而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有了初步认识;然后从经济发展、教育与人力资源、交通与通讯、卫生与环保这四个方面,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来分析各地级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得到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由南向北依次递减的结论,原因是地理位置和教育发展水平,交通,卫生,环境保护工作的不同;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区域经济差异余期望系数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目录
1、引言 4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4
1.2国内研究现状 4
1.3研究思路 5
2、江苏省区域划分与区域经济的现状 6
2.1江苏省区域的划分 6
2.2近年江苏省经济概况 6
3、实证分析 6
3.1江苏省区域经济的余期望系数 6
3.1.2余期望系数简介 6
3.1.2余期望系数分析结果 7
3.2江苏省经济综合评价体系 8
3.2.1指标的选取 8
3.2.2因子分析 9
3.2.3基于上述因子分析结果的聚类分析法 18
4、结论 19
4.1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9
4.2政策与建议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致谢 24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经济快速发展,迸发出勃勃生机。2012年,江苏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统计,全省生产总值为55758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可是随着GDP的增长,地区经济之间的差异也在拉大,这将制约江苏省经济的均衡发展。2010年,全省人均GDP最高的地市为117357元,最低的地市为31827元,相差近4倍。此外,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不平衡的交通、通讯、卫生和环境保护,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1.2国内研究现状
江苏省区域之间的差异引起了国内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梁祺(2004)[1]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将选取的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在基于2001年江苏省10个主要城市的横截面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存在差异并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工业发展水平、利用新兴技术与外资方面存在差距;可见利用各地优势推进城镇工业化、培育人才、协调利用外资、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对地区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晓斌等(2007)[2]基于2000年江苏省新的地区划分标准,从经济状况、外贸水平、产业发展、人们生活等方面,首先描述了自1995年以来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然后阐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利用外资、人文环境、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不同;最后立足于欠发达的苏北,提出了发挥苏北优势、促进南北联动、完善发展经济的政策来实现江苏区域经济平稳发展的建议。
欧向军等(2007)[3]选取人均GDP为研究对象,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过程与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出随着江苏省经济的不断攀升,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两大区域差距逐渐拉近。通过对各县经济发展的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表现为向下收敛,而农村却是向上收敛;苏南是向上发散,但是苏中与苏北地区却是向下发散的结论。
张红梅(2008)[4]分析了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和江苏省各县的经济存在的不同,同时预测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在当前区域协调共同发展战略作用下,未来20多年内将不断缩小,江苏省要继续实行这一战略,并不断创新举措,不断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田钊平(2011)[5]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已形成阶梯型经济格局,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正在逐渐扩大中。通过利用基尼系数、威廉逊系数、泰尔系数评估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得出第二产业的发展不均衡和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的拉大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为此应均衡各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各区域间的共同发展,来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可见,运用合适的方法来分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性的特征,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措施改善江苏省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从而实现江苏省区域间平稳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江苏省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1.3研究思路
文章中的数据来源于2008-2012年份的江苏省统计年鉴。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整理、比较、归纳与分析,选取了合理的分析方法对相应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及分析,具体做法如下所述:
1、运用对比的方法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和省内包含城市的人均GDP进行分析, 得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以及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距;
2、用余期望系数分别对2008-2012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和省内包含城市的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分析, 得出三大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发展趋势;
3、通过对经济发展、教育与人力资源、交通和通讯、卫生及环保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估,比较地级市之间的相对优势与劣势;得到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4、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2、江苏省区域划分与区域经济的现状
2.1江苏省区域的划分
根据江苏省新的区域划分方法,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五个地级市属于苏南地区;南通、扬州、泰州三个地级市划为苏中地区;徐州、连云港、淮南、盐城、宿迁五个地级市归入苏北地区。本文采用了上述划分区域的方法。
2.2近年江苏省经济概况
新世纪以来,苏南、苏中与苏北的综合经济实力逐年增强。2008年,苏南、苏中、苏北的人均GDP分别为61823元、33735元、19555元,比值为3.1616:1.7252:1;到2012年,苏南、苏中与苏北的人均GDP分别为101370元、62208元、40914 元,比值变为2.4776:1.5205:1。可见,苏中与苏北的差距有所缩小,同时这两地区与苏南的差距也缩小了,全省三大地区正在向均衡化发展。从GDP的增长率来看, 2008-2012年,苏南、苏中与苏北的GDP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5.89%、16.80%、19.71%,苏南增速慢于苏中和苏北,苏中增速慢于苏北。可见,近几年,苏北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苏中、苏北两地区与苏南的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从各市级市的人均GDP排序来看,苏南地区发展最差的镇江的人均GDP比苏中地区发展最好的扬州高出27.34%,而苏中最后的泰州比苏北最前的徐州高出24.5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严重的南北两极格局;而且苏南与苏中的差距大于苏中与苏北的差距
3、实证分析
3.1江苏省区域经济的余期望系数
3.1.2余期望系数简介
根据相关文献得知余期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是第 个样本占相应总体的份额,即 , 为第 个样本某一指标的数值,其中 ,该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且该系数越大,表明个体之间差异越大;
设定总体差异 为各个部分之间差异 和各个部分内部样本的差异 之和,而各个部分内部样本的差异 等于各个部分内部各样本差异 的加权平均数,权重 为某一指标的各样本在相应总体中的份额,即:
3.1.2余期望系数分析结果
经计算得到三个指标的余期望系数如表5-7所示:
表1 2008-20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余期望系数
年份
2008 0.157658 0.061414 0.079519 0.030595 0.059857 0.219073
2009 0.146861 0.057959 0.078468 0.02676 0.05387 0.204819
2010 0.144897 0.058152 0.0815 0.027587 0.049417 0.203049
2011 0.135758 0.055092 0.07555 0.025617 0.048738 0.19085
2012 0.135683 0.054379 0.074883 0.025821 0.04737 0.19006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sxtj/2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