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在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字数:9361】
目录
一、绪论 5
(一)选题背景、目的 5
1.选题背景 5
2.选题目的 5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国内研究现状 5
2.国外研究现状 6
(三)研究内容、方法 6
1.主要研究内容 6
2.研究方法 6
二、 影响地震的因素 6
三、建筑隔震减震理论 7
(一)隔震基本概念 7
1.隔震定义 7
2.隔震的分类 7
(二)减震基本概念 7
1.减震定义 7
2.减震的分类 8
四、阻尼器概念及分类 8
1.位移相关型阻尼器 8
2.速度相关型阻尼器 8
五、隔震减震的方法及要求 8
(一)基础隔震概念设计 8
(二)隔震结构设计的主要问题 9
(三)隔震结构设计的解决方法 9
(四)消能减震设计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0
(五)基础隔震减震工程设计实例 10
六、减隔震建筑施工方法简介注意问题 11
(一)建筑施工方法 11
(二)减隔震技术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 12
(三)相关国家规范、规程及文件 12
七、展望 13
八、结论 14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
1.选题背景
作为一种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频繁的自然灾害,地震一直是人类想要克服的难题。据数据显示地球每年造成极大损失的严重地震大概在18次左右,而且每年丧生于地震灾害的人数平均为1000人。我国作为地震多发地区之一,全国有近10%的城市遭受过破坏力较大的地震的攻击,这使得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国民经济蒙受严重的损失。地震破坏力大,波及范围广,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大规模的地震,如汶川地震、唐山地震、智利地震等等,无一不对受灾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地震中建筑物可能会产生范围的倒塌、破坏,这是地震灾害的破坏力之所以这么大的直接因素,因为人们无法对建筑结构可能遭受的地震究竟威力有多大进行十分准确的预估,而建筑结构本身又不具有调节与控制的相关能力,在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导向下,现有的结构无法满足安全性的需求,结构控制技术如隔震与耗能减震等是相对比较经济实惠又简单有效的抗震方法。
2.选题目的
地震反应的特点是由底向上逐渐放大, 基于对建筑物安全性的保障,对结构承载力的提升,必须考虑将构建的截面进行放大,但是这种做法会消耗比较多的材料,也会造成建筑物的自重变大,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能量吸收减震和隔震是新开发的建筑结构技术和方法。隔震的重点是“隔”,可以通过专门隔震元件的使用,将位于隔震层之中的位移作为条件,对地震能力结构进行传递,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国对隔震及减震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正在被关注和重视,同时对技术的推广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截至目前隔震建筑的应用已有很多领域。如广东,福建,山西,陕西,云南,四川,宁夏,内蒙古,新疆,河北,河南,江苏,北京,天津,台湾等省区。数量上也有一些提升,全国自主设计及建造的隔震建筑数量已经达到了3000多栋,数量仅仅比日本少。
隔震技术具有以下几个发展的特点:①技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在一开始的时期主要是应用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中,如医院、电讯站、核电站等。现阶段开始蔓延到了学校、民用住宅、办公楼等民用建筑之中。②隔震建筑形式越来越多样,不但应用在铜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还在钢结构、木结构及混合结构中都得到了应用。③隔震建筑的装置具有越来越多的种类,并不断出现新的隔震装置,混合隔震技术的普遍推广和大力发展已经成了大势所趋。④规程的正式化和完善化。不仅像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等已经颁布了相关的规程制度,我国也编制完成了《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规程》。⑤隔震技术的合作研究是未来的趋势。
国外研究现状
拿日本来说,日本位上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是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基于经常发生地震的现状,日本很早就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进行抗震建筑的研究和开发。建筑隔震技术以其崭新的抗震理论和良好的抗震效果脱颖而出。日本将隔震减震技术进行普及和快速的应用。在第一幢具有5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与日本落成,具有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保持在每年10幢左右的增幅,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隔震建筑——日本兵库县的西邮政电信中心。这一建筑距离1995年发生大地震的日本兵库县仅仅只有30公里的距离。建筑高度为6层,面积为47,000平方米。120个弹塑性装置进行隔震支撑,同时配备了许多的钢制阻尼器。地震发生后,建筑物没有损坏,切割功能正常,与之相邻,一栋非隔震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正是由于电信中心在地震中展示的良好抗震性能,日本的隔震减震技术自1995年以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sj/jsjkxyjs/564509.html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