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城老人选择联众养老模式的因素研究
目录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养老问题日趋严峻,传统的居家养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另一方面,新型的社会化养老风生水起,涌现出了众多的社会化养老模式,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路径,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联众养老模式便是众多的社会化养老模式的一种。此模式自运营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深入研究联众养老模式,本文在广泛查阅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参与此养老模式养老的城市老人进行了调查,分析影响城市老人选择此养老模式养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此养老模式的合理化建议,以给予从事社会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化养老的企业有益的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46%。此结果说明,我国自2000年开始,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26%。此结果与10年前相比,上升了2.8个百分点,老龄人口总数增加了0.48亿,相对数增加了36.92%,说明我国正处于老龄化的快速上升阶段,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日益加深,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快。
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深,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不仅对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而且也使那些具有社会福利性质、依靠政府扶持方能生存的“企业运作的社会化养老”机构难以应付和承受。
在此背景下,一些有远见的企业推出新型的集养老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乡村休闲养老。
浙江联众乡村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是全国最早推出乡村休闲养老的企业之一。联众公司的“农家乐”养老模式,以其良好的乡村养老环境、优质的服务、廉价的收费等优势,一经推出便赢得了社会各方的赞誉,被誉为联众养老模式。
2、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旨在总结联众养老模式的经验,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探析影响城市老人选择联众养老模式的因素,及参与联众养老模式养老的城市老人对联众养老服务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联众养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来给从事社会化养老的企业有益的参考。
3、研究意义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探讨新型的社会化养老模式——联众养老模式,不仅对养老企业的发展和运作具有实践指导作用,而且有助于我国社会缓解养老压力,解决养老问题,对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1、休闲养老模式的相关研究
张秋林(2012)认为,所谓乡村休闲养老,是指城市已退休人员到农村休闲养老。其做法是采用公司化运作方式,将城市中有乡村休闲养老需求的老人组织起来,到养老企业设在农村的休闲养老社区(基地)养老。乡村休闲养老地点,一般选择在城市附近、生态环境优美、交通条件便捷的乡村,且养老社区要具备完善的医疗和保健服务。
徐蓉(2012)则认为乡村休闲养老是老年人为了寻找更舒适的修养环境而离开常住地,在常住地附近的山村以异地养老形式而发生的不以工作、定居和长期移民为目的的旅行、暂居和游览活动的总称。
王小春(2012)提出发展乡村休闲养老模式的意义在于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增加旅游业淡季收入,实现农村产业转型,保存农村传统风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杨书侠、卢继东和沈建萍(2014)认为乡村休闲养老是老龄人群以某个村寨为据点居住,停留时间为1个月至6个月,体验乡村生活,享受自然,以达到身心愉悦、生命保健、体能恢复和健康长寿为目的的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是都市圈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养老资源不足和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2、联众养老模式的研究
丁培(2007)提出联众养老模式这种新型农村社会资本经营是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村秩序,同时又能协调城乡共同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把政府、企业、农户、城市居民作为利益共同体统一起来,不仅能够发展农村经济,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王建友(2009)提出联众养老模式的创新之处包括优化选择资源,创造“农家乐”新的经营模式;城乡资源联动有机结合;联众公司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准公共品这三个方面。
王琳和郑文娟(2010)分析城仙居“立塔人家”案例后,把联众养老模式的特征归纳为三点:农户提供宅基地,企业出资进行开发;住房产权归农户,企业拥有30年经营权;合力建设新农村,帮助农民转移劳动力。
祁黄雄和陆建广(2010)则认为联众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与现有法律冲突、缺乏监管、扰乱房地产市场秩序、造成国家的大量税费流失、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消费者将会承担更大的风险、农民素质偏低导致管理难度大、乡村旅游自身发展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祁黄雄和陆建广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土地管理法》,制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相应法律法规,使得有法可依;建立乡村规划管理体系,编制宅基地规划;加强政府的有效监管,避免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等对策。
王小春(2012)通过研究总结出发展联众模式的前提条件有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怡人的自然环境、能满足城市游客衣食住行基本要求的基础设施等。
3、我国城市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城市老人选择养老模式的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Victoria E和Bumagin(1990)在《协助老年家庭》的论著中指出,老年家庭的社区支持比同伴或子女的照顾更能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意愿。
邓颖、李宁秀和刘朝杰等(200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相对于养老院这种机构养老,我国城市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同时,老人养老方式及其选择意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小型化的变化趋势正一步步地发生转变。
罗楠和张永春(2012)基于Order 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对城市老人养老模式的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从个人特征、健康状况、孝道观念和代际支持四个维度对城市老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指标操作化。其中,孝道观念包括对养儿防老的看法和对子女同住的看法两个指标;代际支持包括子女给予经济支持、子女给予生活照料、子女给予精神慰藉、子女是否经常与其沟通这四个方面。
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1)年龄越大,收入、文化程度越高的老人更倾向于社会化养老,性别对于老人的养老意愿影响不显著;(2)健康程度、自理能力越差的老人越需要社会化的养老服务;(3)孝道观念对养老模式的选择无直接影响;(4)拥有良好代际支持系统的老人倾向于家庭养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scyx/4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