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字数:9392】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3
2.1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综述 3
2.1.1国外文献综述 3
2.1.2国内文献综述 3
2.2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机制分析 4
第三章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6
3.1模型设计 6
3.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
3.3变量选取 6
3.2.1信用风险 6
3.2.2资产证券化 7
3.2.3控制变量 7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9
4.1描述性统计 9
4.2 数据平稳性检验 9
4.3 回归模型选择 10
4.4 实证结果分析 10
4.4.1 资产证券化与信用风险 10
4.4.2 区分银行微观特征分析 11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目录
表31控制变量的描述 7
Table 31 Description of control variables 7
表41描述性统计:全样本 9
Table 4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ull sample 9
表42资产证券化与信用风险 10
Table 42 Asset securitization and credit risk 10
表43区分银行微观特征分析 11
Table41 Analysis of micro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iated banks 11
目录
图21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转移功能发挥路径(以资产负债表变动为例) 5
Figure 21 The path of credit risk transfer function of Asset Securitization(Tak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e the change of balance sheet as an example) 5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迅速,而资产证券化也一直被视为转移和管理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之一。前人对于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关系的研究由于样本数据时间不同、样本国家资产证券化发展阶段的不同、所使用模型方法的不同等原因,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也有学者提出对于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20122019年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模型估计,全面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及存在的规模异质性。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增加会显著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规模较低的银行仍享有在资产证券化发展初期其对信用风险的缓解作用,而规模较高的银行已经脱离发展初期,并且随着资产证券化程度的提高,其信用风险也在上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加强对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监管;第二,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运行的监管;第三,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透明度。
引言
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或其它债权性资产打包出售给特殊目的载体,即SPV,而SPV将买入的信贷资产进行信用评级增级,分层组合进行证券化投入证券市场,销售给市场上的投资者。在此过程中,银行用信贷资产换取等额的流动资金,投资者因为标的资产可产生稳定现金流的特性而获得收益,SPV则作为中间人将银行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转移至资产负债表外。广义的资产证券化包括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资产证券化、现金资产证券化。狭义的资产证券化单指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又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
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首次创造出居民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之后,美国的资产证券化继续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上世纪80年代,在欧、亚、拉美等地区,资产证券化被逐步引入,由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法律基础和不同的金融制度,资产证券化在不同国家的实施效果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到了上世纪90年代,抵押贷款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成为继美国国债市场之后的美国第二大交易市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过程更为曲折。由于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谨慎态度,直到2005年资产证券化业务才在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开放试点,2008年受次贷危机影响被迫中止。2012年经济环境逐渐恢复,为了满足金融深化改革的需求,我国重新启动资产证券化试点。特别是在2014年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将资产证券化发行由审批制调整为备案制,并取消了额度限制,从这以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才正式进入发展快车道。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造成过多影响,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趋势依然平稳,年度发行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共2.90万亿元,存量规模达5.13亿元。
随着资产证券化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资产证券化给银行带来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包括资产证券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系统性风险、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其中很多学者的文献研究在资产证券化和银行信用风险的关系上出现了较大分歧。资产证券化一个最为商业银行所青睐的好处就是信用风险的转移功能,商业银行将其资产总负债表中的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转移给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在金融系统内部转移了信用风险,通过信用风险分散化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交易性降低风险;另外,信用风险转移出表外带来的一个好处是,商业银行用信贷资产换来的资金流动性很高,从而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但是在监管体系不甚完善的环境下,资产证券化的过快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关于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已有的文献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资产证券化会使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Franke & Krahnen(2005)注意到,商业银行如果持续发放同一种贷款,其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并不能降低此种做法带来的信用风险。另外,Mendon et al.(2015)根据南美洲银行业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会导致信用风险上升。第二种观点认为信用风险可通过资产证券化转移到投资者手上(Casu et al., 201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10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