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数字金融对农户金融排斥的影响【字数:11765】

2024-11-24 19:39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第一章 引言 5
第二章 文献综述 6
2.1金融排斥的研究综述 6
2.2数字金融的研究综述 7
2.3数字金融对金融排斥的影响分析 7
2.4文献评述 8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9
第四章 变量说明和模型设定 11
4.1数据来源 11
4.2变量定义 11
4.2.1被解释变量 11
4.2.2核心解释变量 12
4.2.3控制变量 12
4.3模型设定 14
第五章 实证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15
5.1样本回归结果 15
5.2内生性问题 17
5.3稳健性检验 17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2
数字金融对农户金融排斥的影响
摘要
数字金融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形式。数字金融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提升了农户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易得性。但同时,“数字鸿沟”的问题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更加突出,从而对农户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金融排斥的现象。农户的金融排斥指的是一部分农户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比如供给方(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提供向偏远地区的农户、劳动能力低下的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或是需求方(农户自身)不愿意参与数字金融的行为。数字金融提升了农户参与金融的便利性,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金融排斥的现象,但数字金融对网络以及媒介平台的依赖性,又加剧了农户的金融排斥。因此,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 Probit 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数字金融对农户金融排斥的影响,并解决其中包含的内生性问题,对结果进行了稳定性检验。由此得出结论:数字金融对农户金融排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能显著降低各类型金融排斥发生的概率。
引言
金融排斥主要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得到基础的金融服务,金融排斥的现象并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也依然存在金融排斥的现象,尤其突出表现在落后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贫困的农村地区或者是低收入的人群之中。毫无疑问的是,金融排斥阻碍着农村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农户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投资等金融行为造成了影响,有可能加剧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贫富分化,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对称。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农户的金融服务可获性已经有了显著提高,这得益于近年来一直实施的普惠金融,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尽管如此,金融排斥的问题依然存在。缓解金融排斥的现象对于顺利开展普惠金融和提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姚宏伟(2015)提出,我国主要面临的金融排斥是农村金融排斥与小微企业金融排斥,并在地理排斥等五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产生农户金融排斥的原因。在我国不同地域出现的农村金融排斥的种类和表现形式也有所区别,粟芳和方蕾(2016)就针对这一地域差异从农村银行排斥、农村保险排斥和农村互联网排斥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供需理论入手分析不同种类金融排斥的形成原因,其结果认为主要是供给排斥导致。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为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现象提供了新的途径,各种金融机构可能更好地依托网络平台拓宽其服务范围。相较于传统金融,近年来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的电子支付、网络购物、手机银行能够有效降低群众获取各形式的金融服务的成本,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张晓朴,2014)。冷晨昕(2017)也提出,要提升政策力度促进贫困地区推动数字金融的发展,以此来增进农户福祉。
本文将利用CHFS数据中家庭层面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探究数字金融能否有效缓解农户金融排斥,为解决农村金融排斥提供新方法、新思路以及新途径。本文将分以下几部分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第四部分对本文使用的变量和设定的模型进行说明,第五部分是实证分析和稳定性检验,用来得到变量的边际效应,第六部分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尝试给出有效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金融排斥的研究综述
金融排斥的概念源于社会排斥。早在20世纪60年代,学者、新闻记者等便常常在意识形态上模糊化言辞,认为穷人是边缘群体,即受排斥者。受排斥者最早指的是,没有被传统社会保障体系所覆盖其中的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排斥就已经包含金融排斥于其中。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研究金融排斥这一概念。早年间对于金融排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地理学上,主要研究的是金融机构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后,对于金融排斥的研究,其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三点:影响金融排斥的因素,金融排斥的成因,还有金融排斥的影响机制。Kempson and Whylsey(1999)提出了五个指标作为判定是否存在金融排斥的通用方法,分别为客户接近金融资源排斥性、条件排斥性、价格排斥性、市场营销排斥性以及自我排斥性,并且还据此提出了学术界公认的关于金融排斥的概念性解释,即个人或者是群体(包括家庭)被排斥在正规的金融服务以外,并强调了动态复合的概念。之后,各学者研究金融排斥逐渐趋向微观视角下的研究,金融排斥的概念定义也得到了多层次、多区域的扩展。
我国对于金融排斥的研究开始晚于西方国家,并且近年来的研究不论是总体趋势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一是从宏观层面渐渐转向微观层面,二是从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转向更倾向于定量分析的方法。观察早期的研究,可以发现,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与该地区的政府相关政策、金融机构的设置有关。同时,农户对于金融相关知识的了解、重视程度也与之相联系。不同的农村地区之间,农户受金融排斥的现象差异明显。不同的因素对同一地区的农村也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构建农村金融排斥的测度指标体系和金融排斥指数进行分析(胡振等人,2014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如何改善我国的农户金融排斥的问题。谭燕芝等(2014)经过实证研究分析,认为在有效解决农户的金融排斥的问题中,城市化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尹志超等(2019)的研究发现,农户对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提高,能显著降低农户家庭的信贷约束,提高农户家庭对信贷的需求。因此,这反映了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普遍设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农户的金融排斥的问题起到作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1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