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与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字数:15168】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3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
第四章 研究设计 8
4.1数据来源 8
4.2变量说明 8
4.3模型构建 11
第五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12
5.1描述性统计 12
5.2基础回归分析 13
5.3影响机制分析 14
5.4异质性分析 16
5.5稳健性检验 18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20
6.1研究结论 20
6.2政策建议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3
数字普惠金融与缓解农户相对贫困
摘 要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相对贫困作为我国农村地区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将成为我国政府未来重点关注的减贫方向。本文基于2016年、2018年两期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县域层面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农户相对贫困方面的作用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缓解农户相对贫困。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促进农户非农就业或开展农业规模经营帮助农户脱离相对贫困,同时本文利用工具变量检验验证了实验结果。此外,本文还选取不同国家相对贫困线划分方式、数字普惠金融的数字金融使用深度这一细分维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证实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有显著的缓解作用。因此,为农户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帮助农户获取农业经营讯息等农业经营所需生产资料从而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是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本文的研究发现,农户相对贫困状况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可以作为未来农村金融政策实施的有益参考。
引言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暂时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我国反贫困斗争已经全面落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应当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因此在2020年我国的贫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困治理开始进入缓解相对贫困的新阶段,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重点面临农村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并且农户相对贫困问题将是我国减贫事业的新起点。
早期,国外学者只从经济现象的角度来理解相对贫困,并以相对收入为切入点来界定相对贫困。Peter Townsend(1979)在《英国的贫困:家庭资源及生活水平的调查》一书中首次从资源分配角度定义相对贫困,而Amartya Sen(1983)则从权利剥夺的视角定义相对贫困。虽然定义不同,但是相对贫困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更具有比较特性,因此其衡量更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人群特质综合考量。
虽然长期以来,我国不断推进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并且在2020年,我国实现了贫困发生率“0”的辉煌成绩。与此同时,我国的相对贫困发生率也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当前我国减贫速度不断放缓,农村地区贫困发生率没有显著下降,并且城乡间收入差距未能实现有效减缩(李永友、沈坤荣,2007)。因此,目前我国减贫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不意味着农户相对贫困状况完全得到消除,相对贫困将是我国未来长期面临的一种贫困现象,我国需要更加重视农户相对贫困识别与帮扶工作,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扎实成效。
伴随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根本性缓解,我国对农村地区存在的相对贫困问题更加关注,由于相对贫困问题将是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的重大贫困问题,因此数字金融扶贫应当更加注重“普惠”。数字科技和普惠金融孵化出了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兼具两者的优势特性,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带动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扶贫工具(刘锦怡、刘纯阳,2020)。数字普惠金融这个概念自我国于2016年提出以来,就不断凸显出其兼具“数字化”“普惠性”的重大优势。因此,伴随着数字金融的不断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和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就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其对于改善我国农村地区贫困状况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那么从微观角度,数字普惠金融能帮助农户摆脱相对贫困吗?其内在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呢?
为此,本文采用2016、2018年两期县域微观农户数据,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缓解农户相对贫困是否有积极作用。本文可能的主要贡献是:第一,从微观视角探讨数字普惠金融是否能显著缓解农户相对贫困状况并探究其内在影响机制。第二,将家庭规模加权的衡量方法运用到实证分析中,以此补充当前数字普惠金融与缓解农户相对贫困方面的研究。第三,从农户角度,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作用是否存在人力资本异质性和地区异质性。本文的后续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关于数字金融、贫困缓减与相对贫困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数字普惠金融与缓解农户相对贫困之间的内在影响机制与研究假说;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第五部分汇报实证结果;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为了更好地探究“数字普惠金融是否能帮助农户摆脱相对贫困以及其内在影响机制”,本文将首先从国内外有关数字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减贫相关问题及农户相对贫困的相关研究入手,梳理当前数字普惠金融与缓解农户相对贫困方面的文献及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研究结论,并总结相关研究经验为后续分析提供参照。
首先,数字金融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根据国内外学者众多与数字金融相关的研究发现,数字化金融的不断发展能有效促进家庭商业保险参与(李晓等,2021;刘冬姣、庄朋涛,2021)、促进居民消费(张勋等,2020),同时推动我国消费性信贷增长(傅秋子、黄益平,2018)。着眼于数字普惠金融,由于其特有的“数字+普惠”特性,更多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其影响的城乡异质性及地区异质性。研究表明,从微观视角,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提升农村地区居民金融市场参与,提升其家庭资产配置中金融风险投资的占比,尤其当农户金融素养越高,其影响越显著。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有效推动我国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尤其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影响更显著(梁榜、张建华,2019)。从宏观视角,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提高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创业水平(冯永琦、蔡嘉慧,2020),尤其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更加显著(何婧、李庆海,2019),从而提升居民收入和家庭财富水平,进而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郭小卉、冯艳博,2021)。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10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