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中间产品贸易对工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要素密集度的行业分类研究【字数:12091】

2024-11-24 17:5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1.2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2
第二章 文献综述 3
第三章 理论模型和数据处理 6
3.1 理论模型 6
3.2 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7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9
4.1 总体回归结果 9
4.2 行业分类的回归结果 10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3
5.1 结论 13
5.2 政策建议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7
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工业工资差距的影响
——基于要素密集度的行业分类研究
摘 要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伴随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日益凸显,贫富差距扩大日益显著。世界银行的报告中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288,至21世纪初达到0.458,已经突破了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在地区间,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工资水平相差较大,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工资差距不只体现在地区间,更体现于同一行业内。通过计算,我国工业部门20092016年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变化如图11所示。从图11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工业部门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其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一直保持着较大差距,并且在2012年达到了非熟练劳动力工资的两倍。按照传统的HO理论和SS定理,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的实际价格,降低稀缺要素的实际价格,20092016年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的下降趋势符合该理论,但熟练与非熟练劳动力之间仍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一定的工资差距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但作为初次分配的重要渠道,过大的工资差距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并影响再分配的政策效果。
/
图11 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
Figure 11 Relative wages of skilled labor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数据来源:2009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国内现有的研究已经注意到我国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差距较大的现象,如喻美辞(2008)、滕瑜和朱晶(2011)等,但并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国外也有学者注意到,与SS定理相反,贸易则会提高发展中国家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从而导致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上升(Feenstra and Hanson,1996)。工资差距不断扩大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Feenstra and Hanson(1996)从中间产品贸易的角度提供了解释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不断扩大的思路和理论框架。
传统的贸易理论通常用最终产品贸易来解释工资差距,并未考虑到中间产品的影响。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科技进步,无论是行业间还是行业内,国际分工都越来越细化,贸易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开始注重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研发,而发展中国家则承接了低技术含量的外包生产工序。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技术差距,加工贸易中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属于低技术含量的部分产品,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仍需要高技术含量的生产,从而增加了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行业内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
1.2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选择了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选择发展中国家的则较少。且我国的中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研究中间产品贸易对工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按照行业要素特征对我国工业30个部门进行分类研究。基于我国中间产品贸易的特点,大部分学者选择用加工贸易额来衡量中间产品贸易,或者直接将零部件和半成品的贸易额进行加总,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无法得到行业层面上的数据。本文参考盛斌(2002)整理的中国工业行业的分类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Rev.3)之间的对照关系,可以计算得出细分行业的中间产品贸易数据。
鉴于我国各类统计数据均没有区分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本文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口径,用细分行业的科技活动人员的劳务费替代熟练劳动力工人的工资,并计算其与行业总工资的比重,以此来衡量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此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此外,理论上来说服务贸易本身也属于中间产品贸易的范畴,但难以获得服务贸易的精准的统计数据,本文未考虑其影响。
第二章 文献综述
在贸易影响要素价格的理论中,以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最为经典。在HO模型的假设基础上,SS定理验证了当国家间进行自由贸易时,贸易会提高一国提供丰裕要素的生产者的收入,降低提供稀缺要素生产者的收入。部分学者对SS定理进行了理论拓展,其主要考虑的假定条件是要素能否在部门间自由流动。早期的特定要素模型假设在各部门之间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而资本和土地要素不可以。特定要素模型的主要结论是短期内,当劳动和资本在部门间无法自由流动时,会提高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资本和要素价格,降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要素价格;长期内,由于劳动力密集行业的资本收入较高,资本密集行业的资本转移至向劳动密集型行业,由此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报酬上升,最终要素价格在行业间达到平衡。
从现有研究来看,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处于倒U型向下的曲线部分。何璋和覃东海(2003)通过分析省际截面数据,发现对外开放与收入分配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同时发现用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所表示的开放程度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明显的负向关系。胡超(2008)选取1985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较长的时间跨度的分析也证明了倒U形关系的结论,研究认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贸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最终将符合SS定理。随着研究方法和数据的不断发展更新,李威龙(2019)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国自2005年后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收入差距将会有所缩小。文章中提出预测,我国已进入库兹涅茨所说的平稳期,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将会逐渐缩小。学界对贸易和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经整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0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