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意义2
(二)论文框架2
二、相关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3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概述3
(二)利率市场化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综述3
三、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5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5
(二)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7
四、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实证分析8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8
(二)描述性统计8
(三)模型构建9
(四)多元回归分析与结果9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10
(一)结论分析10
(二)政策性建议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最早可从1986年1月开始,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到目前为止,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己经完成,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已经基本实现,央行对人民币业务的政策处于“贷款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另一方面,尽管部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还远未结束。
在很多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都占到企业总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数的90%以上,所提供的就业人数占到全社会提供的就业人数60%以上。在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近五千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在GDP当中,有50%以上是中小企业所创造的,可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解决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金融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关于如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讨论中,利率市场化是经常被提到的政策措施之一。2013年7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这一改革会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什么影响,成为很多方面关注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利率市场化进行研究的很多,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剖析并给出解决途径的也不乏其人,但是将利率市场化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结合起来,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的文章很少。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是一个有着较强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研究意义
利率市场化是改革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的形成机制,使其能够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定价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促进金融机构自主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利率市场化后,在市场资金供需的作用和竞争压力下,企业会调整投资规模和投资速度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配合其它商品价格机制,资金会流向更需要资金和效率更高的地方,从而促进投资结构趋于合理、投资效率逐步提升。推行利率市场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金旳使用效率,促使借贷资金配置的优化,从而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效益。
尽管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技术创新、国际贸易、增加收入、社会稳定、活跃市场等方面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最主要的问题是融资难问题,它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帮助、支持中小企业摆脱眼前困境,意义深远而重大,任务繁重而艰巨。
(三)论文框架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所示:
图1论文框架
二、相关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利率市场化理论依据
金融约束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金融发展理论又包括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扭曲造成了资本利用效率的难以发挥作用,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来自政府的行政干预而变得扭曲,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面金融机构吸纳国内储蓄的能力被严重削弱,直接造成了资金供给的不足,二是过低的利率反过来,又激发了企业过度的资金需求,从而形成供不应求的严峻局面。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导致资金分配的固态化,实力不值的广大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是必然的。由于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跨入金融市场门滥,只能转而寻求内部融资的方式来实现资本积累,但实际利率过低又导致其资本增长艰难而缓慢,最终拉低了经济的增速。
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改革应该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方面的功能从而获得收入、储蓄、投资、就业和分配效应,消除金融抑制并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关键就是把金融资产的价格放开。尤其是利率和汇率价格要彻底放开,使得其能够真正反映供求关系。
利率市场化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综述
1.国内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解决方面,很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点在于中小金融机构,认为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林毅夫,李永军(2001)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是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认为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融资;李伟,成金华(2005)认为应建立地区性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蒋伏心,周春平(2009)认为非正规金融由于信息搜集、信贷流程上的优势,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来源,政府应引导非正规金融向规范化和合法化的方向发展。高明华(2006)建议通过立法限制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区域和业务对象,从而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占比;王朝弟(2006)认为随金融深化以及多元的融资格局的形成,能够给予现有的金融体系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来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4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