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东南沿海四轻工业企业资本集中程度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字数:14524】

2024-11-24 16:0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
2.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发展 2
2.2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2
2.3全要素生产率的争议 3
2.4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4
2.5研究对象选择 5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7
3.1分析框架 7
3.2资本存量的计算 7
3.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8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10
4.1数据修正 10
4.2技术水平的划分 11
4.3技术进步率 12
4.3.1资本存量估算 12
4.3.2 技术进步率的计算 13
4.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4
4.5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18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1
参考文献 22
附 录 24
致 谢 31
东南沿海四省轻工业企业资本集中程度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摘 要
以2003年~2019年我国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出资本集中程度的衡量指标,并使用Malmquist指数法计算出技术进步的几何平均增长率。在此基础上对这两个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且对部分行业进行了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在所研究的大部分制造业行业中,技术水平的变化往往作为驱动因素导致资本集中程度的变化。若行业技术水平提升,则企业有动机也有能力扩大资本集中程度;若行业技术水平下降,则资本集中程度往往也有扩大的趋势。特别地,广东省的家具制造业和印刷业,以及江苏省的化学纤维制造业,这些行业的资本集中程度作为格兰杰原因对技术水平产生了负向影响。江苏省的医药制造业和山东省的通信设备制造业,这些行业的资本集中程度作为格兰杰原因对技术水平产生负向影响。
引言
1.1研究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面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制造业企业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如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难题,很多制造业行业也需要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进行产业升级。
在“十四五”时期,中共中央在关于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发展建议中提出了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构想。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升级是这些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而技术进步(创新)正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般可以观察到的是,在高新技术行业,如芯片制造,军工等行业,新的技术创新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前期技术的积累,而在其他一些低技术水平的行业似乎则不然。在制造业面临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研究资本集中和技术进步的关系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议题。
1.2研究意义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粗放型,即技术进步推动作用较小,而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是不可持续的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走上科技创新的道路。而党的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在制造业中即体现为其技术进步。因此研究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对我国制造业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和进行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本集中现象屡见不鲜(具体表现为企业并购),在部分高新技术行业,资本集中可以快速地实现技术的突破创新,而在一些较低技术水平的行业,资本集中又有可能减少行业竞争力,抑制技术进步。因此,研究制造业企业的资本集中程度和技术进步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可以为如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技术创新,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些许有价值的洞见。 与此同时,本论文也是以我国工业最为发达的四个省份的轻工业企业为实例,对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发展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起始于亚当斯密(1776),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他将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共同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后来P.H. Douglas and C.W. Cobb(1928)[24]一起发表了著名的CD生产函数,但此模型未能考虑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此后熊彼特(1942)[28]则提出了创造性毁灭理论,对技术进步影响经济增长作出了初步的研究,认为新技术的产生往往伴随着采用旧技术组织的消灭。Solow (1957)[29] 则定量地分析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提出了索洛余值法。20世纪80年代之后,则出现了以Lucas等作为代表的所提出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而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Kalirajan et.al.、Nishimizu和Page的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残差项,这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分解方法。以上历史发展借鉴了张雄辉(2010)[17]的整理。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sgl/609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