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锡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字数:14212】

2024-11-24 17:1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1.1选题理论意义 1
1.2选题现实意义 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2.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提出前戏曲的保护研究工作 1
2.2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提出后戏曲的保护研究工作 1
2.3锡剧艺术保护与传承研究概况 2
第三章 锡剧的历史流变 4
3.1锡剧历史沿革 4
3.2解放后锡剧的发展 4
第四章 锡剧传承与发展现状 6
4.1锡剧剧团发展及演出情况 6
4.2锡剧民间剧团兴起 6
4.3锡剧传承情况 7
4.3.1锡剧传承人传承情况 7
4.3.2锡剧剧目传承情况 8
第五章 锡剧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9
5.1传承主体的数量和能力不足 9
5.2剧目流失 缺乏创新 9
5.3新媒体传播缺乏广度与深度 10
5.4锡剧观众缺失 10
5.4.1欣赏门槛高观众流失速度快 10
5.4.2文化认同感低文化消费意识薄弱 10
第六章 锡剧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12
6.1政府扶持培养人才 12
6.2创新剧目融合发展 12
6.3运用新媒体传播整合营销 13
6.4培育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 13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4
7.1主要结论 14
7.2展望 14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锡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 要
锡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同时也是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文化消费多元化,锡剧逐渐进入了“无戏唱、无人演、无人看”的发展困境中。锡剧如何突破发展困境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依据以往有关锡剧的文献材料梳理了锡剧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锡剧演创人员、剧目内容、传播途径和接受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群体四个方面分析了锡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大致为传承主体出现断层、锡剧演出剧目老套、形式单一,传播途径缺乏广度与深度,群众的文化意识淡薄,基于对这些发展困境的把握,笔者针对性给出具体的突破发展困境的解决对策,通过国家扶持培养人才,剧目创新融合发展,运用新媒体传播,培育良好的文化消费市场,以期实现锡剧艺术新的繁荣。
引言
当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正在不断推进,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锡剧来说,研究分析其发展历史以及面临的困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1选题理论意义
在世界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大浪潮下,近十几年来我国越发关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2001年昆曲被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自此之后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与保护便逐渐得到重视。2001年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保护法》,以传统戏曲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自此有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护。2008年锡剧加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悠久,曾经人们对其具有深刻的文化认同感。但如今戏曲文化却逐渐被人们遗忘,其传承和发展也陷入了巨大的困境。[1]本篇论文以突破锡剧的发展困境为主旨,对丰富如今锡剧的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研究内容,拓宽锡剧音乐艺术的相关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为其他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1.2选题现实意义
锡剧发源于江浙一带地区,又被称作常锡文戏,最开始是劳动人民在劳作和农闲时自娱自乐作消遣用的山歌小调,之后因传唱的人越来越多,又结合了当时的讲唱文学和曲艺艺术形成了滩簧小戏。它采用无锡方言,主要表演形式是演唱,基本曲调是簧调,具有江南特色,深受苏南地区老百姓的喜爱。21世纪后,锡剧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观众群日益老龄化,人才流失且后续力量不足,锡剧发展遭遇巨大困境。为了保护传承好锡剧,我国于2008年6月14日将其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何让人们认识锡剧、保护锡剧,使锡剧在发展困境中突出重围至关重要。本课题旨在分析锡剧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其发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锡剧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本章节依据近几十年来与戏曲保护相关的研究论文内容,从宏观上对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对戏曲的保护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具体地对锡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情况进行归纳分析,为本篇论文之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提出前戏曲的保护研究工作
二十年代五十年代初期,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对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多年的田野调查,为现代的传统艺术保护发展开辟了道路,为之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几乎在同时期,丛书形式的众多锡剧剧本也由各省市针对戏曲文化保护发展而成立的“戏曲改进委员会”陆续出版。以京剧剧本的整理为例,160余部京剧剧本被悉数收纳入《京剧丛刊》。除了《京剧丛刊》,《京剧汇编》也对京剧剧目进行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整理。对京剧保护工作的推进和完善可以反映出整体文化保护工作的欣欣向荣——除京剧外的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保护工作也在顺利进行,各种地方戏曲剧种的剧本也陆续被整理汇编。进入新时期后,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没有停止。尤其是对于《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两部丛书的编写,其内容涵盖了对各省市的剧种的调查研究。这些丛书主要采取了走访调研的方式,以收集到的大量口述材料为基础,对特定戏曲的历史、代表人物、代表剧目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编写。例如《楚剧志资料汇编》,就是在走访了大量的民间楚剧艺人,收集了大量的口述资料,结合当地历史等其他研究素材编辑而成的一本楚剧史料,深化了对地方戏曲的研究。[3]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609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