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视角下曲艺类文化遗产乐亭大鼓的保护研究【字数:14311】
目录
摘 要 II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引言 5
1.1研究背景 5
1.2研究意义 6
1.2.1理论意义 6
1.2.2现实意义 6
第二章 文献综述 6
2.1大众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6
2.2曲艺类文化遗产研究 7
2.3述评 8
第三章 大众传播与乐亭大鼓 9
3.1大众传播概述 9
3.2乐亭大鼓简介 9
3.3大众传播对乐亭大鼓的保护作用 10
第四章 乐亭大鼓保护现状 10
4.1乐亭大鼓技艺保护现状 11
4.2乐亭大鼓传承人保护现状 11
4.3乐亭大鼓通过传播实现保护的现状 12
第五章 乐亭大鼓保护面临的传播难题 12
5.1乐亭大鼓传播主体断层 12
5.2乐亭大鼓传播媒介缺失 13
5.3乐亭大鼓传播的受众参与度有待提升 13
第六章 加强乐亭大鼓保护的传播策略 13
6.1塑造传播乐亭大鼓形象,鼓励公众广泛参与 13
6.2丰富传播媒介,利用新时代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技术助力传播 14
6.3政府、社会带头,拓宽乐亭大鼓传播范围 14
6.4培养引进曲艺传播人才,扩大传播范围 15
6.5提高对传承人的激励,刺激传播主体增加 15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6
7.1结论 16
7.2展望 16
参考文献 17
附 录 18
致 谢 20
大众传播视角下曲艺类文化遗产乐亭大鼓的保护研究
摘 要
引言
引言
1.1研究背景
曲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民俗和歌唱而演变。曲艺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研究传统和社会文化文化方面具有历史性的意义。2019年7月,我国文旅部发布公示了关于曲艺传承发展的计划,这项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的重要政策,对于我国曲艺文化的发展和传续进行了重点部署。乐亭大鼓作为我国北方民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曲艺种类,是曲艺的鼓书加上鼓曲的形式。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乐亭县申报的乐亭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各类现代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数不清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取代,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也十分堪忧,乐亭大鼓也没能逃此困境。大众传播是专门的媒体组织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制造的手段,针对社会大众广泛制作和传播信息的一种社会活动。大众传播可以说是对人们影响最大的传播方式,也是最具时代烙印的传播方式之一,大众传播已经成为了我们曲艺文化遗产可以持续的传续发展,并能够得到长效的保护的有效手段。乐亭大鼓,又称乐亭腔、乐亭调,是我国北方主要曲种之一。明末清初,乐亭大鼓发源于乐亭县,以其唱词典雅、演唱规范、曲牌丰富、腔调优美、板式灵活、表演细腻等特点而著称曲坛,曾广泛流行于京、津、冀及东北广大地区。可是,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各种艺术形式的冲击以及大众传媒的不断丰富,民众艺术欣赏取向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新化,乐亭大鼓的发展和传承形势十分严峻,演出不受追捧,传播的媒介过时,利用度不够,传播的渠道较少,传播受众的参与意愿也在下降,传承人继承手艺都成了问题,传播效果也逐渐减弱。正因如此,对于乐亭大鼓的保护成为了当前非常重要的事,而对于乐亭大鼓的加强传播与在传播方面的创新也迫在眉睫了。
在此之前对相关研究主要是大众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这两部分,少有从大众传播视角看曲艺类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大众传播的视角来研究曲艺类文化遗产乐亭大鼓的保护难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乐亭大鼓当前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来探究曲艺类文化遗产乐亭大鼓在保护中存在的传播难题,从大众传播视角探寻曲艺类文化遗产乐亭大鼓如何拓展渠道、加强宣传,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获得更高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从而进行保护利用研究。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文对大众传播视角下曲艺类文化遗产乐亭大鼓的保护进行理论丰富和完善,为曲艺类文化遗产乐亭大鼓保护提供新视角、新方向,利于之后更多的开发新保护机制。乐亭大鼓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但是目前却濒临灭绝,本研究将对曲艺类文化遗产乐亭大鼓如何通过大众传播的方式得以保护提出新方案,为曲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思路和借鉴。
1.2.2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乐亭大鼓当前的保护传播现状进行调查,以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为拓宽曲艺类文化遗产乐亭大鼓的传播地域、受众年龄和受众文化层次范围,使该文化遗产得到长效的保护提出建议。也希望通过乐亭大鼓等曲艺类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传播,丰富各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最终促进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大众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在大众传播的作用层面,李华和王子儒提出,传播受众不只是在人际传播中的参加者,同时也是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的参加者,传播活动只可能在有传播受众的情况下才成立。由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作用和机制可看出,大众传播在媒介文化中形成,在信息环境下加强了"交互式沟通"的氛围并对受众的行为产生影响。[1]翁在红认为,立足于大众传播语境,可以在两个方面对艺术传承问题进行延伸探讨。[2]
在大众传播的特点层面,德布雷曾指出,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信息之间的共同分享越来越普遍了,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一起感受历史却更加困难了,人们可以移动的空间逐渐增大,但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的范围却不断变小,科技上的联系不断增强,而象征化的联系却不断减弱,因此当前真实的时代危机,是人类的文明和继承史面临中断。"[3]孔庆夫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可以从"原生态"、"本生态"与"衍生态"三个层面进行衡量。并通过对"传承"与"传播"的概念进行辨析,提出传播主要是与"衍生态"的结合。传播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群体接受,并在"代际承接"中实现"传"方与"承"方的价值追求,以转化为新的"本"。[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60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