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枝状荧光素钠碘鎓盐可见光引发剂成合成及性能研究【字数:9529】
目 录
1.前言 1
1.1树枝状大分子 3
1.2树枝状大分子的几种合成方式 4
1.2.1发散合成法 4
1.2.2收敛合成法 4
1.2.3发散收敛结合法 5
1.2.4固相合成法 5
1.3树枝状大分子的应用 5
1.3.1医疗应用 5
1.3.2作为载体修饰纳米离子 6
1.3.3离子交换膜 6
1.4.可见光引发 6
1.5二芳基碘鎓盐 6
1.5.1光解引发机理 7
1.6研究目的与设计思路 7
2.实验部分 8
2.1实验药品和器材 8
2.1.1实验主要药品 8
2.1.2实验所用器材 9
2.2 实验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步骤 9
2.2.1合成树枝状大分子PAE(=)8 9
2.2.2合成树枝状大分子PAE(NH2)8 10
2.2.4合成FS(IPh2)2 12
2.2.5合成树枝状大分子PAEFS(IPh2)2 12
2.2.7光引发剂引发树脂固化 14
3.结果与讨论 15
3.1红外光谱分析 15
3.2核磁共振分析 16
3.2.3 PAEFS(IPh2)2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18
3.2.4 PAEFS(IPh2)2的核磁共振碳谱图 19
3.3对产物的紫外分析 20
3.3.1不同浓度下FS(IPh2)2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0
3.3.3不同浓度下PAEFS(IPh2)2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1
3.4可见光引发剂引发树脂固化 22
3.4.1原料与产物引发环氧丙烯酸酯固化 22
3.4.2原料与产物引发超支化聚酯丙烯酸酯固化 23
4. 结论 26
参考文献 27
致谢 29
1.前言
1.1树枝状大分子
树枝状大分子是近年来被众人研究讨论的新型大分子,因其规整的三维立体结构和极高的支化度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大分子逐步形成高度支化的单分散聚合物的过程,主要是低聚物支化单元重复进行连接反应。在反应中,一般是从核心出发,接着不断向外重复支化联结,进而形成类似树形的大分子。随着代数的不断增加,支化程度继续扩大,最终形成相对封闭的球形三维结构[1]。
1985年到现在,自从Tomalia DA 等[2]第一次成功合成了星射状树形聚合物 ( Starburst -Dendritic Macromolecules)后,人们就随即对聚酰胺树枝状高分子的合成和改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先是由树枝化基元( dendron) 逐步进行反应,然后通过收敛法( convergent)或者是发散法( divergent)从而制备得到高度支化、且三维空间立体的树枝状大分子[3]。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性能十分优异的树枝状大分子被越来越多的科学人员关注起来,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关于树枝状聚合物(dendritic polymers)的研究,假以时日,这种大分子一定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得到广泛普遍的应用。
1.2树枝状大分子的几种合成方式
1.2.1发散合成法
/
图1发散合成法的合成方法图
由Vögtle[4]最先发现了发散合成法,这种方法是从分子的核心开始向边缘反应,通过多次重复的步骤,从外围不断引入功能性单体,形成最终目标大分子,原理如图1所示。
近年来不断研究进步,发散合成法技术越来越成熟,它操作起来十分简便而且分子量的增长速率十分可观。与此同时,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支化代数较高的反应中,反应进行的与理论上预想的相反,而且因为其存在很
高的空间位阻,因此极有可能造成结构不完整,但这也是无法逃避的。
1.2.2收敛合成法
/
图2收敛合成法合成方法图
用收敛法合成树枝状大分子是Frechet[5]首次开创的,这种方法从树枝状大分子的边缘最先进行反应,先利用发散合成法构造外围分子,再逐步从外围向中心构造,同时连接各分支单元反应物,使分子量逐渐增加,形成所需要的树枝状聚合物,原理如图2所示。因为每一步中,参与反应的官能团较少,所以合成出的产物也相对完整,后处理也更加简单,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但是一定程度上收敛法也存在缺陷,在代数不断增大的过程中,空间位阻会越变越大,这样一来就比发散法的反应速度就慢了很多,分子量增长速度也远不如发散法快。
1.2.3发散收敛结合法
在不破坏上述两种方法的优异之处,又要让发散法和收敛法各自的不足得到改进和完善,让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效率更高,合成出的分子结构更加规则完整,发散结合收敛法是先用发散法合成代数较低的树枝状大分子,再以合成出的这种低代数的分子为核心,向边缘反应,最后通过收敛法合成树枝状大分子[6]。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yyhx/84090.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