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中印边境地区局势分析3篇

2023-01-01 19:4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中印边境地区局势分析篇一
1  边界问题概况
中印两国边界线长达1700多公里,争议边界主要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争议领土为3.3万平方公里,由中国实际占领,包括阿克赛钦地区;中段争议领土共计2000平方公里,由印度实际控制;东段争议领土约9万平方公里,也被印度掌控。双方争议领土面积共计12.5万平方公里,印度是我国与邻国领土争议面积最大的国家。

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olas Spykman)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边缘地带”这一理论。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对外扩张总会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前进,而在客观上,如海洋、山岭、河流以及河谷等天然屏障的延伸趋势不可避免地阻碍了其进一步扩张的可能。因此,如果一个国家有不断向外扩张的欲望,那它定会努力寻求前往海上的通道,进而支配沿线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11] 金应忠,倪世雄.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66-267.]]。斯皮克曼据此得出这一结论:“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着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着世界的命运”[[[12]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65:78.]]。而中印两国争议的主要地区(东段部分)包含了西藏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的重要山口,亦即大陆的“边缘地带”,这也导致两国对于这一地区的“控制欲”必是极强。

2  正面现状
2014年7月15日——16日,“金砖五国”(BRICS)第六次峰会在巴西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与印度新上任总理莫迪( Narendra Modi) 进行了亲切的会晤,两国领导人都强调将尽早解决边界问题,表达了对于两国边界问题的重视和美好希冀。同年,9月17号到19号,中国国家主席造访印度,时隔8年,中国国家元首再次踏上印度这块土地,双方宣读《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签署了多达16份的合作文件。

2014年9月18日,主席发表了一篇名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深情演讲,他贴切地指出,中印两国人民毗邻而居,古有往来互鉴之情,近有患难与共之交,现有共同复兴之业,两国拥有长达2000多年的交往史[[[13]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4-09-18 22:10.]]。同时也强调,随着国际格局不断地进行调整,亚洲在全球的地位逐渐上升,中印两国关系已经超出了狭隘的双边范畴,对地区乃至全球都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尼赫鲁曾说,印中两国对于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将承担重要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两国携手合作,不仅仅惠及亚洲,更是会泽被世界。两国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反映了中印关系今后的良好走势,为中印边界问题的缓和定下了良好的基调。wWW.eEelw.cOm而且由于印度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新的国际形势的推动,印度也要维护一个良好的边界环境,取得邻国的信任,保障本国的安全与发展。

3  负面现状
2014年5月16号,人民党候选人纳伦德拉·莫迪以压倒性的优势顺利成为新任印度总理,莫迪带有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古吉拉特邦的穆斯林救助委员会主席沙克伊·阿玛德说:“莫迪政治上的成功是踩在穆斯林的尸体上的……他在仇恨中活了下来”[[[14] 来源:2014-05-09 16:30《环球》杂志.]]。莫迪在竞选时也宣扬强硬的对华政策,认为“藏南地区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可能有表现自身强硬之嫌,但这样一位领导人的上台,会给中印边界问题走向带来怎样的影响,仍然是一个让人不安的未知数。

与此同时,印度争做海洋大国的“雄心壮志”从未泯灭,其试图掌握印度洋的意图仅仅是一个起点,印度的目标是成为整个欧亚大陆的霸主,而海洋的战略意义重大,可以帮助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的处理上获得胜势。印度对海洋利益的争夺也暗合了“海权论”的主张,“海权论”的创始人美国历史学家、海军军官A·T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系统阐释了他的海权论思想。在对英国海上扩张的巨大成功进行总结后,马汉得出这样的结论:海洋的控制权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控制了公海,就控制了利益,控制了世界。海上实力对于保障一个国家的安全环境的营造非常重要。同时,他指出了海权的六大要素,即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形态构成、民众特征、人口数量和政府特征[[[15] 马汉.海权论[M].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马汉“海权论”的横空出世,对于当时各国列强海上力量的扩充和海军军备竞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印度的海军实力本就不俗,并且印度也在着重发展海军实力,其目的就是成为海上强国。自从美国战略重心重返亚太之后,印度也极其重视“向东看”的政策,触角延伸到了东南亚甚至东亚,意欲在亚太地区“分一杯羹”,这将促进中印两国形成战略竞争的态势。中印两国一旦海上利益产生冲突,势必会增加边界问题的不稳定因素。

中印边境地区局势分析篇二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特聘研究员玛诺吉·乔西:印度在政策动机问题上遭到了大量批评。但从1993年到2020年这段时期,尽管中印在边境地区的摩擦时有发生,但双方都进行了妥善处理。同期中印贸易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果。2015年,印度先后加入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2018 年和2019年,中印领导人先后在武汉和钦奈举行了非正式会晤,两国解决领土争端的时机也一度出现,然而2020年的事件却扭转了所有进程,印度学者至今依然难以理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因此,双方需要重新思考和回溯2020年的事件起因,否则难以建立互信。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吴莼思:当前,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印度,都在经历迅速的变化,无法确定中印是否还像以前那样存在一致和共识。印太地区新的力量重组和安排正在出现,新的力量中心也正在重塑。在此背景下,印度是否会继续坚持其“不结盟”政策值得关注。如果印度选择加入这些新的力量安排,那么印度选择伙伴的标准是什么?因为美国是以意识形态作为伙伴选择标准的。中印此前都坚持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位以应对不公平的国际秩序,现在印度的身份定位或伙伴选择标准是否已发生转变值得思考。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研究与外交政策项目副会长哈什·潘特:从今天的对话中可以发现,双方对彼此存在很大的认知赤字,因此中印都需要增强对对方的了解。如果中国无法意识到2020年事件的重要性,以及无法理解它对印度产生了多大的影响,那么中印的对话将会面临持续困难的局面。回顾1962年的事件对中印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将有助于中国更好的理解2020年的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希望中国深刻反思2020年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它对中印关系、对印度的战略思维、对印度在地区的角色重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云南社科院印度所所长邓蓝:中印作为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的重要代表,双方应该重建共识,强化合作,以共同应对全球经济衰退。为推动中印合作,双方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加强两国地方省与邦之间的合作;推动双方文化交流,例如智库、学者之间的交流;提升双方公众对彼此的认知水平;深化教育合作;通过友城机制建设促进合作;利用工业园区建设来推动中印工业合作;改善物流体系;加强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务实合作,包括推进现有双边合作机制、采用“中印+”合作模式、加强在区域合作机制内的协调。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钱峰:如果两年前没有发生加勒万河谷冲突,我相信中印关系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印度的确展示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形象。事实上,中印可以借这次俄乌冲突的机会加强合作,而不是采取投机主义的行为。中印不应该只是聚焦分歧,而忽略了我们之间的合作和友谊。

上研院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2020年加勒万冲突是印度修改宪法370条款将中国领土划入所谓拉达克中央直辖区,并在克什米尔大量增兵的外溢效应,以及印度军队趁中国武汉疫情发生推行“前进政策”或“进攻性防御政策”的结果。苏杰生的儿子杜鲁瓦早在2020年4月就“预测”到2020年将有像1962年那样的大事发生。

最后,吴莼思所长和哈什·潘特副会长分别作了会议总结。双方一致认为,本次对话是坦诚而积极的,希望未来两家单位继续加强沟通交流,增进相互了解,致力于中印关系的发展。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问题分析篇三
中印两国关于边界划分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印边界线全长约2000公里,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两国按照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早已形成一条传统习惯线。中印边界线分3部分: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走向。中印边界纠纷是英国殖民主义的遗产。
1947年印度独立后,全面接管了英国侵占中国西藏的一些边境地区,并不断蚕食中国领土。
1962年,印度为了侵占中印边界地区,公然在边界东、西两段向中国军队开始全面进攻,中国军队奉命自卫反击,并取得了完胜。随后,中国政府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主动停火、主动后撤、主动交还缴获物资,创造了谋求和平解决国与国边界问题的先例。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中印关系跌入冰点,直到1981年才重新恢复谈判。
2004 年11月,中印双方确立了解决边界问题的“三步走”路线图。
2005年,中印双方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迈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一步。
2019年,中印举行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二十二次会晤,就加强信任措施建设达成共识。
2020年,印方公然违背双方达成的共识,越过实控线向中方蓄意挑衅,在加勒万河谷及班公湖地区持续制造冲突事件。
截至2021年4月29日,中印双方边防部队实现在加勒万河谷以及班公湖地区脱离接触,边境地区现地局势总体缓解。
2022年9月8日,根据中印双方第十六轮军长级会谈达成的共识,中印两军位加南达坂一线部队开始同步有计划组织脱离接触。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duanju/fwmb/84295.html